送襄阳李尚书

· 李益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 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梅柳:梅花和柳树,常用来象征春天。
  • 襄州:今湖北襄阳。
  • :同“燃”,此处形容树上的花朵像燃烧的红烛。
  • 碧油:碧绿的油,比喻江水的清澈。
  • 岘首:山名,在襄阳。
  • 昭丘:昭明台,古代襄阳的名胜。
  • 春秋学:指研究《春秋》的学问,这里指襄阳地区的文化传统。
  • 文选楼:指收藏和研究《文选》的地方,《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杖,代表皇帝的权威。
  • 符竹:古代用竹简制成的符信,代表地方官员的权力。
  • 汉沔:汉水和沔水,在襄阳交汇。
  • 戎寄:军事重任。
  • 黎元:百姓。
  • 山简:东晋时期的名士,以清谈和品行高洁著称。
  • 习家流:指习凿齿的后代,习凿齿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 康乐:指文学和艺术上的享受。
  • 沃洲:美好的地方,这里指襄阳。

翻译

在寒冷的天气里,梅花和柳树开始发芽,让我回忆起曾经到访襄州。树木繁花似火,江水清澈如碧绿的油。风烟笼罩着岘首山,云水连接着昭明台。襄阳的习俗崇尚研究《春秋》,诗词中赞美着文选楼。在都门为李尚书送行,他手持符竹,领导着诸侯。汉水和沔水交汇处,他肩负着军事重任,减轻了皇帝对百姓的忧虑。他追随着山简的风范,本就是习家的后代。不要放弃追求文学艺术的乐趣,你的诗情将充满这美好的襄阳。

赏析

这首诗是李益送别襄阳李尚书的作品,通过描绘襄阳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表达了对李尚书的敬重和对襄阳的怀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梅柳”、“红烛”、“碧油”等,生动地描绘了襄阳的春景。同时,通过对襄阳文化传统的提及,如“春秋学”和“文选楼”,展现了襄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后,诗人鼓励李尚书不要放弃文学艺术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生活的重视和对李尚书的美好祝愿。

李益

李益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