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 杜牧
清淮控隋漕,北走长安道。 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 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 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 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 秋思高萧萧,客态长袅袅。 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 什伍持津梁,澒涌争追讨。 翾便讵可寻,几秘安能考。 小人乏馨香,上下将何祷。 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淮:清澈的淮河。
  • :控制,指淮河是隋朝运河的一部分,控制着水运。
  • 隋漕:隋朝的漕运,即官方粮食运输。
  • 樯形:帆船的桅杆形状。
  • 栉栉:排列整齐的样子。
  • 浪态:波浪的形态。
  • 迤迤:连绵不断的样子。
  • 初旭:初升的太阳。
  • 明河:明亮的银河。
  • 澹如扫:平静得像被扫过一样。
  • 泽阔:湖泊宽阔。
  • 村饥:村庄饥饿,指村民因饥饿而早起劳作。
  • 露蔓:露水覆盖的蔓藤。
  • 风蒲:风中的蒲草。
  • 燕雏老:燕子幼鸟已长大。
  • 秋思:秋天的思绪。
  • 高萧萧:高远而凄凉。
  • 客态:旅人的心情。
  • 长袅袅:长久而缠绵。
  • 京洛:指京城长安和洛阳。
  • 宦游:官员的游历或任职。
  • 戚草:忧愁的草,比喻忧愁。
  • 什伍:指军队或人群。
  • 持津梁:掌握渡口和桥梁,比喻掌握重要职位。
  • 澒涌:水流汹涌。
  • 追讨:追求,争取。
  • 翾便:飞翔自如。
  • 几秘:多少秘密。
  • 安能考:怎能探究。
  • 小人:普通人。
  • 馨香:美好的香气,比喻美德。
  • 上下:指天地。
  • 君子心:君子的内心。
  • 显豁:明显而开阔。
  • 知幽抱:了解深藏的心思。

翻译

清澈的淮河控制着隋朝的漕运,向北通往长安的道路。帆船的桅杆排列整齐,斜斜地,波浪连绵不断,形态优美。初升的太阳红得可以染料,明亮的银河平静得像被扫过一样。湖泊宽阔,鸟儿来得晚,村庄饥饿,人们早早地开始说话。露水覆盖的蔓藤上虫丝很多,风中的蒲草中燕子幼鸟已长大。秋天的思绪高远而凄凉,旅人的心情长久而缠绵。因此怀念在京城长安和洛阳的时光,官员的游历或任职中何曾有过忧愁。人群掌握着渡口和桥梁,水流汹涌,争相追求。飞翔自如岂能轻易寻觅,多少秘密怎能探究。普通人缺乏美德,天地间将何祈祷。唯有君子的内心,明显而开阔,了解深藏的心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赴京途中的景色与心情,通过对淮河、帆船、日出、银河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旅途的宁静与壮美。诗中“秋思高萧萧,客态长袅袅”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沉思绪和旅途中的孤寂感受。后半部分则转为对京城生活的怀念和对官场生涯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君子品质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漠。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魅力。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

杜牧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