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舍生求道:指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
- 乞脑剜身:比喻极端的苦行,乞求剜去身体的一部分以示虔诚。
- 大去:指死亡。
- 欺粟颗:比喻微小的事物。
- 小来:指生命之初,出生。
- 隐针锋:比喻极其微小,难以察觉。
- 蚌胎:指蚌中的珍珠,比喻珍贵之物。
- 新桂:新生的桂树,比喻新生事物。
- 琥珀:一种化石树脂,比喻珍贵的记忆或事物。
- 旧松:古老的松树,比喻过去的记忆或事物。
- 贝多:佛教经典。
- 三生:佛教中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翻译
为了追求佛法真理,不惜牺牲生命,这样的前例已有;乞求剜去身体的一部分以示虔诚,这样的誓愿更是沉重。死亡时应当能够超越微小如粟粒的事物,出生时也能隐藏于细如针尖之处。珍珠尚未成熟时,渴望新生的桂树;琥珀刚形成时,回忆起古老的松树。如果相信佛教经典中的真实教诲,那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都在同一座楼中聆听同一声钟响。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佛教意象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诗中“舍生求道”和“乞脑剜身”展现了极端的宗教虔诚,而“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则巧妙地运用比喻,表达了生死轮回中的微妙与超越。后两句通过对“蚌胎”与“新桂”、“琥珀”与“旧松”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时间的流转与记忆的珍贵。结尾的“三生同听一楼钟”则是对生命连续性和宇宙统一性的诗意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佛教三世观念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