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行

吴人杀二子,衅成双吴钩。吴王食赏令,不识钩中愁。 临钩呼二子,飞来父心头。百金何足报,万户当封侯。 佩双钩,比明月,为君嬖者斩、谗者刖。制诸侯,开伯烈,千秋万岁光不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吴钩:古代吴地(今江苏一带)制造的一种弯刀,以锋利著称。
  • 衅成:指因某种原因而制造。
  • 食赏令:指吴王发布的赏赐命令。
  • 嬖者:宠爱的人。
  • 谗者:说坏话的人。
  • :古代的一种酷刑,砍去脚。
  • 开伯烈:指开启霸业。

翻译

吴地的人杀害了两个儿子,因此制造出了两把吴钩。吴王根据赏赐命令,却不知道钩中蕴含的忧愁。 在制造钩时呼唤两个儿子,他们的灵魂飞来附在父亲的心头。百金不足以报答,万户应当封侯。 佩戴这两把钩,如同明亮的月亮,为了你宠爱的人要斩杀,说坏话的人要被砍去脚。以此来制服诸侯,开启霸业,千秋万岁,光芒永不熄灭。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吴钩的制造背景,揭示了权力与牺牲的悲剧。诗中“吴人杀二子,衅成双吴钩”一句,即暗示了吴钩的来历与吴地人民的牺牲。而“吴王食赏令,不识钩中愁”则进一步批判了统治者的无知与残忍。后文通过对吴钩的赞美,表达了对其象征的权力与荣耀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权力滥用的警示。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古诗。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