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童

钱清陈孝童,十岁知孝母。 母病日以革,药饵空㕮咀。 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 凡儿血肉躯,躯小痛槚楚。 孰识身在亲,惨毒至刀斧。 邻里闻孝童,涕泗下如雨。 道路闻孝童,过车式其户。 堂堂士大夫,结发在庠序。 母背忍绝裾,母丧亡捧土。 我作孝童诗,岂惟风童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钱清: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通“亟”,指病重。
  • 药饵:药物。
  • 㕮咀:古代指咀嚼药物,这里指服用药物。
  • 剔股:割下自己的肉。
  • 槚楚:痛苦。
  • 孰识:谁知道。
  • 惨毒:残酷。
  • 涕泗:眼泪和鼻涕。
  • 过车式其户:经过的车辆都停下来向其家门致敬。
  • 士大夫:古代对官员和学者的统称。
  • 结发:成年。
  • 庠序:古代的学校。
  • 绝裾:断绝衣襟,比喻不孝。
  • 亡捧土:不孝之极,连土都不捧,比喻对母亲的不孝。

翻译

在钱清这个地方,有个名叫陈孝童的孩子,十岁时就知道孝顺母亲。母亲病重,药物已经无效。夜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他磨刀准备割下自己的肉来治疗母亲的病。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种痛苦是极大的。谁能知道,为了母亲,他甘愿忍受刀斧之痛。邻居们听说这个孝童的事迹,都感动得泪流满面。路过的车辆都会停下来,向他的家门致敬。那些堂堂正正的士大夫,虽然从小在学堂长大,却有人忍心在母亲背后断绝衣襟,母亲去世时连土都不捧,表现出极大的不孝。我写下这首孝童的诗,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孩子们。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陈孝童的故事,展现了孝道的伟大和深远影响。诗中,孝童的行为与士大夫的不孝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孝童的感人事迹,不仅赞颂了孝道的崇高,也批判了那些表面上文雅却内心不孝的士大夫。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手法,加深了读者对孝道的理解和尊重。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