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童
钱清陈孝童,十岁知孝母。
母病日以革,药饵空㕮咀。
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
凡儿血肉躯,躯小痛槚楚。
孰识身在亲,惨毒至刀斧。
邻里闻孝童,涕泗下如雨。
道路闻孝童,过车式其户。
堂堂士大夫,结发在庠序。
母背忍绝裾,母丧亡捧土。
我作孝童诗,岂惟风童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钱清: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革:通“亟”,指病重。
- 药饵:药物。
- 㕮咀:古代指咀嚼药物,这里指服用药物。
- 剔股:割下自己的肉。
- 槚楚:痛苦。
- 孰识:谁知道。
- 惨毒:残酷。
- 涕泗:眼泪和鼻涕。
- 过车式其户:经过的车辆都停下来向其家门致敬。
- 士大夫:古代对官员和学者的统称。
- 结发:成年。
- 庠序:古代的学校。
- 绝裾:断绝衣襟,比喻不孝。
- 亡捧土:不孝之极,连土都不捧,比喻对母亲的不孝。
翻译
在钱清这个地方,有个名叫陈孝童的孩子,十岁时就知道孝顺母亲。母亲病重,药物已经无效。夜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他磨刀准备割下自己的肉来治疗母亲的病。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种痛苦是极大的。谁能知道,为了母亲,他甘愿忍受刀斧之痛。邻居们听说这个孝童的事迹,都感动得泪流满面。路过的车辆都会停下来,向他的家门致敬。那些堂堂正正的士大夫,虽然从小在学堂长大,却有人忍心在母亲背后断绝衣襟,母亲去世时连土都不捧,表现出极大的不孝。我写下这首孝童的诗,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孩子们。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陈孝童的故事,展现了孝道的伟大和深远影响。诗中,孝童的行为与士大夫的不孝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孝童的感人事迹,不仅赞颂了孝道的崇高,也批判了那些表面上文雅却内心不孝的士大夫。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手法,加深了读者对孝道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