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饶白雪教谕摄怀安尹

几年避地客天涯,岊水东边曾卜家。 乐与诸生谈俎豆,闲从父老问桑麻。 兵前坤轴延秦火,乱后天河断汉槎。 仅有蓝田文学掾,摄官不忍剥疮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岊水(jié shuǐ):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俎豆(zǔ dòu):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这里指代祭祀或礼仪之事。
  • 桑麻(sāng má):桑树和麻,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这里指代农事。
  • 坤轴(kūn zhóu):古代传说中支撑大地的轴,这里比喻国家的根基。
  • 秦火(qín huǒ):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这里比喻战乱带来的破坏。
  • 汉槎(hàn chá):古代传说中可以渡过天河的木筏,这里比喻交通断绝。
  • 蓝田(lán tián):地名,今陕西省蓝田县,这里指代饶白雪的官职所在地。
  • 文学掾(wén xué yuàn):古代官职名,负责文化教育。
  • 摄官(shè guān):代理官职。
  • 疮痂(chuāng jiā):疮口结的痂,比喻百姓的疾苦。

翻译

几年间我作为避难的旅客漂泊在天涯,曾在岊水的东边尝试安家。 乐于与学生们谈论祭祀礼仪,闲暇时向老人们询问农事。 战乱前国家的根基已遭受秦火的破坏,乱后连天河的汉槎也断了。 如今只剩下蓝田的文学掾,代理官职的他不忍心剥削百姓的疮痂。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期文化教育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诗中,“俎豆”与“桑麻”分别代表了文化和农事,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民生的关怀。后两句通过“秦火”和“汉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最后一句则赞扬了饶白雪作为文学掾,在乱世中仍坚守职责,不忍心加重百姓的负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