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裕之

尝读田紫芝丽华行,惜哉紫芝今不存。日者见君诗与文,知君在嵩少,神马已向西北奔。 国家三年设科应故事,君亦未能免俗,东入京西门。 低头拜君昂头识君面,碧天青嶂秋月升金盆。未省田紫芝,何以称臞元。 乃知紫芝文词固丰艳,至于题品人物犹作泾水浑。 入城市井喧,出城草木蕃。嗟我废学胸次愈迫隘,但觉扰扰俗物遮眼昏。 天下本多事,君子宜慎言。譬之山之鄙人,终日木石间而不见玙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丽华行:指田紫芝的诗集名。
  • 嵩少:嵩山和少室山,位于今河南省。
  • 神马:比喻才俊之士。
  • 设科:指科举考试。
  • 京西门:指京城的西门。
  • 臞元:指清瘦而有才学的人。
  • 泾水浑:比喻评价人物不够清晰准确。
  • :繁盛。
  • 迫隘:狭窄,局促。
  • 玙璠:美玉,比喻贤才。

翻译

我曾读过田紫芝的《丽华行》,可惜紫芝如今已不在人世。之前我看到你的诗和文章,得知你在嵩山和少室山之间,就像神马奔向西北一样。 国家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只是例行公事,你也未能免俗,向东进入了京城的西门。 我低头向你致敬,抬头便认识了你的面容,碧蓝的天空和青翠的山峦间,秋月如金盆般升起。我不明白田紫芝为何被称为清瘦而有才学的人。 原来紫芝的文笔固然华丽,但在评价人物时却像泾水一样浑浊不清。 进入城市,市井喧嚣;出城后,草木繁盛。唉,我荒废学业,心胸愈发狭窄,只觉得纷扰的俗物遮蔽了我的视线,使我眼花缭乱。 天下本就多事,君子应当慎言。比如山中的鄙陋之人,终日在木石间,却不见美玉。

赏析

这首诗是杨弘道赠给裕之的,诗中表达了对田紫芝的怀念以及对裕之的赞赏和劝诫。诗人通过对田紫芝和裕之的比较,指出了田紫芝在评价人物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学问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神马奔向西北”比喻裕之的才华,“秋月升金盆”形容夜晚的宁静美好,以及“山之鄙人不见玙璠”比喻自己对学问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学问的追求。

杨弘道

元淄川人,字叔能,号素庵。气高古,不事举业,磊落有大志。文章极自得之趣。有《小亨集》。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