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

莫臂饥鹰莫钓鳌,泰山遮莫等鸿毛。 日光肯照冯生铗,霜色先凋范叔袍。 迥出楼台何岁月,相依篱落此蓬蒿。 因风漫谢芦中父,海岛俄奔白马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用作动词,意为用臂膀架着。
  • 钓鳌:比喻做大事或追求高远目标。
  • 遮莫:无论如何。
  • 鸿毛:比喻轻微的事物。
  • 冯生铗:冯生,指冯唐,铗是剑,这里指冯唐的剑,比喻有才能而未被重用。
  • 范叔袍:范叔,指范雎,袍是衣服,这里指范雎的衣袍,比喻困顿的境遇。
  • 迥出:远远超出。
  • 篱落:篱笆。
  • 蓬蒿:杂草。
  • 芦中父:指隐士。
  • 白马涛:比喻汹涌的波涛,也指变幻无常的世事。

翻译

不要用臂膀架着饥饿的鹰,也不要去钓取巨大的鳌,因为无论如何,泰山在我眼中也不过是轻微的鸿毛。太阳的光芒愿意照耀那些有才能却未被重用的人,而霜色却先凋零了那些困顿者的衣袍。我远远地超出了那些楼台,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却只能与篱笆旁的杂草相依为命。随风漫无目的地感谢那些隐士,而海岛上的波涛却突然汹涌起来,变幻莫测。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和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莫臂饥鹰莫钓鳌”展现了诗人对于追求高远目标的放弃态度,而“泰山遮莫等鸿毛”则进一步以泰山为喻,强调了诗人对于世俗价值的轻视。后文通过对“冯生铗”和“范叔袍”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有才能者未被重用和困顿者境遇的同情。最后,诗人在“芦中父”和“白马涛”的对比中,抒发了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变幻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陈子升

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陈子壮弟。明诸生。南明永历时任兵科右给事中,广东陷落后,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 ► 95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