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碧落银河之畔,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良好场所,何必一定要待金风玉露之七夕才相会呢?大约正是由于仙家之好别离吧?疑而不解,正反映出诗人苦闷难释的孤寂心态,语意感伤,心境难堪。
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 851 年 )。
- 迢递(tiáo dì):遥远的样子。
- 碧落:天空、高空。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
- 金风玉露:秋风白露。古人以为秋风是从西方吹来,西方属金,因此秋风称“金风”;秋天的露水清莹如玉,所以叫“玉露” 。常用来描写秋天的时令景色。
- 清漏:漏是古代计时工具,清漏指清晰的滴漏声,这里表示时间。
- 酬:报答。
- 乌鹊:神话传说中,每年七夕乌鹊都飞上天河,为牛郎织女搭起相会的桥梁。
- 蜘蛛:在七夕有民间习俗,将蜘蛛放在一个盒子里,第二天看蜘蛛结网的情况,以此乞巧。
翻译
我怀疑仙家是喜好离别之事,所以才故意让牛郎织女遥遥相隔以此作为相聚之期。自古以来,在那辽阔的天空中的银河畔,牛郎织女的相逢一定要等到秋风白露的时候。清晰的漏声渐响,时光慢慢流逝,他们长久地相互凝望,那一缕微云却未能连接两岸,让织女过来得很迟。怎么能够毫不领情感谢那些搭桥的乌鹊呢?只忙着向蜘蛛乞求给自己赐予巧丝。
赏析
这首诗主题围绕七夕。开篇诗人就抛出一个新奇的猜测,怀疑仙家喜好离别才让牛郎织女分隔甚远。颔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一次只能在金风玉露时于碧落银河畔相逢 ,增添了相聚的不易与美好。颈联通过“清漏渐移”“微云未接”进一步渲染了等待的漫长与焦灼。尾联则别出心裁,不直接写牛郎织女的情感,而是说人们“惟与蜘蛛乞巧丝”,看似忽略对乌鹊帮助搭桥的感恩,实则从侧面反映出七夕节日民间的热闹和风俗习惯。此诗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蕴含着诗人对人间离别相思之苦的深刻感慨,同时诗中意境空灵优美又带着淡淡的忧伤,遣词造句精准巧妙,使这首诗独具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