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 贝琼
月落江天黑,长风正怒号。 灵鸡寒史次,别雁瞑呼曹。 击拆征人起,鸣机织妇劳。 所思千里隔,十二碧峰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寒夜:寒冷的夜晚。
  • 贝琼:(1314~1379) 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
  • 灵鸡:报更的鸡。
  • 寒史次:(hán shǐ cì)寒夜中依班次报时。史次,次序、位次 。
  • 别雁:离群的大雁。
  • 瞑呼曹:在昏暗的夜色中呼唤同伴。瞑,昏暗;曹,同类、同伴。
  • 击柝(tuò: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这里指打更。
  • 征人:指出征的士兵。
  • 鸣机:即纺织机,因纺织时会发出声音,所以叫鸣机。
  • 织妇:织布的妇女。
  • 十二碧峰:传说中的巫山十二峰。这里代指遥远的地方。

翻译

月亮已经落下,江水与天空一片黑沉沉,狂风正在猛烈地怒号呼啸着。寒夜中的报更鸡按照次序啼叫,离群的大雁在昏暗夜色里呼叫着同伴。打更声响起,出征的士兵们起床了,织布机作响,织布的妇人仍在辛勤劳作。我所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如同隔着高耸的巫山十二峰那么遥远。

赏析

这首《寒夜》描绘了一幅寒夜的凄凉景象。开篇“月落江天黑,长风正怒号”描绘出寒夜的黑暗与阴森,狂风怒号更增添了凄惨的氛围。“灵鸡寒史次,别雁瞑呼曹” 通过灵鸡与别雁的表现进一步突显寒夜的孤苦和凄凉,奠定了诗作的哀伤基调。

中间两联“击柝征人起,鸣机织妇劳”,从自然转到人事。征人闻击柝而起,反映了战争环境中戍边生活的艰苦;织妇在寒夜中对着鸣机操劳,暗示了劳作的辛劳与生活的不易。这两联写出了底层人民在寒夜中的生活苦难,情与景融为一体。

尾联“所思千里隔,十二碧峰高” 又回到自身,诗人将思念之人的距离用“千里隔”“十二碧峰高”形象地表现出来,既有对远方之人的深长思念,又有一种无奈之感,余韵悠长。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 。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