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 贝琼
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 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荷翻太液非前日,花落蕃禧又暮春。 莫上高楼望西北,远山犹学捧心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两河:指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地区。
  • 红巾:指元末农民起义军,因头戴红巾而得名。
  • 桃源: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避世之地。
  • 避秦:逃避秦朝的暴政,这里比喻逃避战乱。
  • 短衣:指战时简便的服装。
  • 楚客:指楚地的士兵或流亡者。
  • 高髻:高耸的发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 淮人:指来自淮河流域的人。
  • 太液:指皇宫中的池塘。
  • 蕃禧:指宫中的喜庆之地。
  • 暮春:春天的末尾。
  • 捧心颦:模仿西施捧心皱眉的动作,形容山势曲折。

翻译

两河地区的战事连连,到处都是头戴红巾的起义军,哪里还有像桃花源那样可以躲避战乱的地方呢?骑在马上的士兵们穿着简便的短衣,大多是来自楚地的流亡者,而城中的妇女们,高耸的发髻多半是淮河流域的风俗。皇宫中的池塘水波翻滚,已不再是往日的景象,宫中的花儿凋落,又是一年春末。不要登上高楼向西北望去,远处的山峦仿佛在模仿西施捧心皱眉的姿态,显得格外曲折。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通过对比战时的荒凉与往日的繁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无奈。诗中“两河兵合尽红巾”一句,即勾勒出了战乱的惨烈,而“岂有桃源可避秦”则透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后文通过对楚客、淮人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结尾的“远山犹学捧心颦”则以山喻人,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