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拼音

所属合集

#夏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夏至: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天的中间,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 筒竹: 一种竹子,用来制作粽子的竹筒。
  • 炙脆子鹅: 烤得酥脆的童子鸡(古代习俗以童子鸡为佳肴)。
  • 水国: 水乡,指苏州四周多水的特点。
  • 台榭: 高台和楼阁,古代贵族的建筑。
  • 吴风尚管弦: 吴地的风俗崇尚音乐,擅长演奏弦乐。
  • 交印: 官员交接印信,表示换班或者离职。
  • 褰帷: 抬起帷幕,此处指诗人回忆过去的场景。
  • 麦秋: 秋季收获小麦的时候,北方的节令。
  • 梅雨: 夏初长江流域特有的连绵阴雨天气。
  • 齐云楼: 古代苏州的名胜,诗人曾在此处有过经历。

翻译

回想在苏州的日子,那时常常庆祝夏至的宴席。 粽子的香气从筒竹中飘出,烤制的童子鸡酥脆可口。 水乡里到处是亭台楼阁,吴地的风土人情充满音乐。 每户人家都有美酒,出行无不是乘船而行。 那时我们一起交接官印,我总是走在前面。 我们都老了,但回望东边,那熟悉的景象依然如故。 在洛阳,麦子在秋天的月光下成熟,江南则正经历梅雨季节。 想起在齐云楼上的往事,已经过去十三年了。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回忆他在苏州任职期间的生活,通过对夏至时节的热闹宴席、独特的水乡风光以及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苏州的繁华与民俗风情。诗人运用生动的细节,如粽香、嫩竹、脆鹅和音乐,营造出浓厚的夏日气息。同时,通过对比洛阳的麦秋和江南的梅雨,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寓情于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旧友的深深思念。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