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关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之间的地区,以其险峻著称。
  • 襟带:形容地域的环绕或连接,这里是说潼关连接着长安和洛阳两个重要城市。
  • 霜峰:指覆盖着霜雪的山峰。
  • 冰河:寒冷季节里结冰的河流。
  •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形容树木错落有致。
  • 冠盖:古代官员出行时的帽子和车盖,代指官员。
  • :古代用于书写的丝织品,此处指文书。
  • :承载,此处表示怀抱。

翻译

潼关之地险峻无比,如同天然屏障环绕着长安和洛阳两大都城。雪山直插道路之上,冰封的河流弯曲地围绕着城池。古老的树木参差错落,投下斑驳的影子;寒凉的猿猴偶尔传来断续的哀鸣。官员们的车马络绎不绝,每日风尘仆仆,繁忙异常。他们的言论高瞻远瞩,常常在马前就能预见未来。他们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即使放下文书也难掩豪情。这里还有另一种真实的气息,不问姓名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壮志雄心。

赏析

李世民的这首诗,通过对潼关地理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其险要的地势以及作为交通要冲的重要地位。诗人通过霜峰、冰河、古木、寒猿等意象,渲染了潼关的荒凉与肃穆,同时映射出朝廷官僚的忙碌和雄心勃勃。"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一句,既表现了官员们的智慧和前瞻,又暗含对他们的勤勉和责任。全诗透露出诗人对国家治理者的敬佩和对国事的关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情怀。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高祖武德元年,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先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讨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受禅即帝位,尊父为太上皇。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铁勒、回纥等族尊之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长生药”中毒死,谥文皇帝。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