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
愚公欲移山,精卫欲填海。
嗟乎智力穷,山海元不改。
春秋更战国,仁义日荒怠。
近趋管晏功,远受仪秦诒。
杨墨骋邪说,申韩祸无罪。
孔孟生其间,迂阔谁复采。
群嚣竞纷纭,智力几百倍。
山崩海可竭,吾道固长在。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嗟乎:叹息声,表示感叹。
- 智力:智慧和能力。
- 元:原本,本来。
- 春秋:指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 战国:指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 管晏:指管仲和晏婴,两位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 仪秦:指张仪和苏秦,两位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
- 杨墨:指杨朱和墨子,两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 申韩:指申不害和韩非,两位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
- 孔孟:指孔子和孟子,两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迂阔:指言行不合时宜,过于理想化。
- 群嚣:指众人的喧哗和争斗。
- 纷纭:指事情复杂多变。
- 吾道:指作者所坚持的道德和理想。
翻译
愚公决心移山,精卫决心填海。 唉,智慧和能力终究有限,山和海依旧不变。 春秋时期演变成战国,仁义日渐荒废和懈怠。 近来追求管仲和晏婴的功绩,远古则受到张仪和苏秦的遗训。 杨朱和墨子传播邪说,申不害和韩非带来无辜的祸害。 孔子和孟子生于其间,他们的理想主义谁还会采纳? 众人喧嚣争斗,智慧和能力成百倍增长。 山崩海枯,我所坚持的道路却永远存在。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智慧滥用和理想主义被忽视的深刻忧虑。诗中,“山崩海可竭,吾道固长在”一句,彰显了作者对自己坚持的道德和理想的坚定信念,即使面对世事的变迁和挑战,也绝不放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于石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早春霁后发头陀寺寄院中 》 —— [ 唐 ] 李涉
- 《 建炎己酉冬自婺女携家至临海岁首泛舟憩天柱精舍谒吴君文叟山林感泉石之胜叹城邑之人沈酣势利不知山中之乐也 》 —— [ 宋 ] 苏迟
- 《 早春德恩寺 》 —— [ 明 ] 皇甫汸
- 《 早春闲居十首效天随体 》 —— [ 清 ] 钱曾
- 《 早春同于鳞公实访谢茂秦华严庵 》 —— [ 明 ] 王世贞
- 《 新正奉皇太后乾清宫侍宴得句 》 —— [ 清 ] 弘历
- 《 新春再和韵杂兴 其八 》 —— [ 明 ] 霍与瑕
- 《 新正瀛台 》 —— [ 清 ] 弘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