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 第一折

〔混江龙〕梭头琴样,助吟毫清彻看书窗,恰行过一区道院,几处斋堂。竹几暗添龙尾润,布袍常带麝脐香,早来到洞庭湖畔,百尺楼傍,端的是凭凌云汉,映带潇湘。俺这里蹑飞梯,凝望眼,离人间似有三千丈,则好高欢避暑,王粲思乡。 〔油葫芦〕俺只见十二阑干接上苍,我则怕惊着玉皇,谁着你直侵北斗建槽坊?!写道是岳阳楼形胜偏雄壮,更压着你洞庭春好酒新炊荡。翠巍巍当着楚山,浪淘淘临着汉江。正菊花秋不醉倒陶元亮,怎发付团脐蟹一包黄。
拼音

赏析

《岳阳楼》杂剧为马致远早期作品。是他写过的五种“神仙道化”剧中的代表作。此剧先叙述吕洞宾成道后下山度人,然后写洞宾设置种种变故,对所度之人加以种种磨炼,终至功德完满而升仙境。这故事本身并无甚动人之处,但马致远在其中倾泄了他对现实愤懑情绪,再加上他特别富有抒情诗人气质,恃才逞气,借景遣怀,因此个中每见性情。 〔混江龙〕曲,写吕洞宾飞至岳阳楼时,见其建筑奇伟,感发吟唱。此曲叙景,由远及近,一路写来,条理清楚。先叙述他“行过一区道院”,见到几处清静的“斋堂”,书窗清彻,引起他诗兴。又见到殿前逶迤曲折的龙尾甬道上,点缀着明净的“竹几”,复又闻到出家人布袍上散发着麝香的清香。他飞到洞庭湖畔,伫立在“百尺楼傍”。这几句曲文神奇、超逸、高雅,衬托仙人吕洞宾的形象。望着眼前高耸入云的翠楼,印入潇湘江水中的身影,只有登着飞梯凝望,才能看到它的顶端。登上高楼,好似离开了人间三千丈,有隔世之感。故接下去联想到北齐高欢避暑,三国时诗人王粲登楼而产生浓郁的思乡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毫无斧斤之痕迹。 〔油葫芦〕一曲,写吕洞宾登上高楼后,凭阑远望而产生的新情怀。他先欣赏岳阳楼之高,见十二阑干上接苍穹,好像要侵占北斗七星上建的槽坊,惊动天上的玉皇大帝。次写岳阳楼之大,它雄伟壮观,直压着茫茫的洞庭湖,挡住了翠巍巍的楚山。因登高望远,竟能见到白浪滔滔的汉江岸边的风光景物。最后发抒感慨:正是菊花盛开的秋天,鸡肥蟹壮之时,他也想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那样,在花间赏菊饮酒,吃着一包肥的蟹黄,享受这天公赋予的大好时光。这与其说是在写剧中人吕洞宾,不如说是在写诗人马致远自己,他面对着壮丽的河山,逸兴遄飞,在轻柔的抒情之中,隐寓着不满现实,高蹈出世的情怀。那久困荆州思乡的王粲,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不外是此刻作者的自我写照。作者已不是单纯地写仙人吕洞宾仙家生活,而是开始倾吐自己在尘世的悲凉情绪了。这两支曲子虽写在杂剧中,单独欣赏也别有情趣,显示着马致远散曲特有的风格。 元初之际,社会动荡,战火不熄。颓废出世思想滋生,宗教势力发展,故有“神仙道化”剧出现。人们因不满现实而产生某些反抗情绪和对平静、自由生活的憧憬,有时会跟对彼岸世界的幻想联系在一起,变成带有宗教色彩和神秘色彩。有时透过宗教色彩的包裹,也可以曲折看到抗世的情绪。马致远的《岳阳楼》即是如此。它并不像一般教徒单纯鼓吹修真养性,也不侈谈道法神奇,而是以古代贤人、隐士为榜样,劝人们在乱离之世,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不仅有古隐士逸民之风,甚至有遗民气质。马致远的散曲除接受魏晋隐逸诗和田园山水诗营养之外,更深受陶潜、李白、苏轼等人诗词的影响和熏陶,他虽以受市井文学影响而产生的散曲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仍保留浓重的文人气质,这或许正是他的散曲为历来文人所推崇的原因。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