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马青衫泪 · 第二折

〔叨叨令〕我这两日上西楼盼望三十遍,空存得故人书,不见离人面。听的行雁来也我立尽吹箫院,闻得声马嘶也目断垂杨线。相公呵,你元来死了也么哥,你元来死了也么哥。从今后越思量越想的冤魂儿现。 〔醉太平·二煞〕少不的听那惊回客梦黄昏犬,聒碎人心落日蝉。止不过临万顷苍波,落几双白鹭;对千里青山,闻两岸啼猿。愁的是三秋雁字,一夏蚊雷,二月芦烟。不见他青灯黄卷,却索共渔火对愁眠。
拼音

赏析

《青衫泪》一剧,系根据白居易《琵琶行》敷衍而成。作品写白居易与长安妓女裴兴奴相爱,被贬江州之后,江西商人刘一郎伪造书信,诈称白居易已死,强娶兴奴而去。白居易江州送同僚兼诗友元稹,舟中巧遇裴兴奴,与其乘船逃走。元稹奏明圣上,乃恢复白居易官职,并命白、裴重圆。 〔叨叨令〕一曲写裴兴奴得白居易“病死”消息之后的痛苦心情。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裴兴奴日夜思念。“我这两日上西楼盼望三十遍。”她登楼远眺,希望能看到白居易骑马归来的身影,或得到传书人带来的平安书信。但“空存得故人书,不见离人面。”结果得到的只是白居易的绝命书,离人之面却是再不可睹。“三十遍”极言裴兴奴盼望之急切热烈,一个“空”字则又表现了她的失望和痛苦。这两句单刀直入,点出了全曲的主旨,“盼望”二字尤为关键,犹如全曲眼目。下面便对“盼望”着意描绘,具体渲染。“听得行雁来也我立尽吹箫院。”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因此一听到大雁的叫声,裴兴奴也赶紧到庭院中,并且久久伫立在那里,痴情地期待着大雁能带来白居易的书信。“闻得声马嘶也目断垂杨线。”听见一声马嘶也希望那是白居易的坐骑,因而远望着那垂杨树,切盼白居易已经归来并正在那树下系马。短短两句,思之切,情之痴,溢于言表。如果情人尚在,相思虽苦,总还有一线希望;现在死讯已得,不禁发出了撕裂人心的惨叫:“你元来死了也么哥,你元来死了也么哥。”(元,同“原”。也么哥,有音无义,〔叨叨令〕用此三字为惯例)然而,情人虽死,相思之情却更加深切。“从今后越思量越想的冤魂儿现。”朝思暮想,直至情人的鬼魂出现在面前。至此,女主人公的刻骨相思已被抒写得淋漓尽致。此曲不用比兴,直说明言,把胸中之情和盘托出,并且反复铺陈申说,又用“盼望三十遍”、“想的冤魂儿现”极力强调,写得透辟淋漓。疏淡直露,但富有情致,表现了曲的特殊之美。“听的行雁来”二句系对偶句式,但由于虚词、衬字的运用,显得自由活泼,与诗词的对句风味迥异。全曲句句用韵,表现了曲用韵密集的特点。 〔二煞〕写被卖给江西商人刘一郎的裴兴奴临行时的痛苦心情。但此曲不是直述其情,而是以景衬情。曲中景物全是设想之词。前六句是设想随刘一郎远去的途中情景。开头先用“少不的”三字点明了以下全是想象之词。女主人公怀着对情人深沉的思念和无限的痛苦乘船远去,一路上无心观赏那途中景物。她愁思难遣,期待在睡乡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是,那黄昏时刻的犬吠声却又“惊回客梦”,面对茫茫暮色,荒村野犬,又是何等凄凉!落日西下,蝉声聒耳,正如林逋《寄和昌符》诗云:“离愁不可写,蝉噪夕阳初。”这就更增加了离愁和烦乱。黄昏时的犬吠蝉鸣是凄凉恼人的,那“万顷苍波”、“几双白鹭”虽然景色如画,但对于孤苦无依、只身被卖他乡的裴兴奴来说,“万顷”之浩渺苍茫与“几双”之渺小冷清相对,岂不更感到天地之寥廓、个人之孤寂吗?“止不过”三字包含着感情色彩,透露了这种孤寂之感。船行千里,青山连绵,而山中的猿猴也好像在为女主人公的命运而悲伤,发出一声声的哀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渔歌)猿鸣三声已可使人“泪沾裳”,千里猿啼又当如何!旅途中是痛苦凄凉的,到了江西也同样是愁苦悲戚的。以下五句便是对到江西之后的设想。到了秋天,北雁南飞,会使人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乡愁难解。江西又是偏僻的烟瘴之地,“住近湓江地低温,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夏天蚊声如雷,春天黄芦遍野,瘴烟四起,令人苦不堪言。环境艰苦,如果有心爱的人儿相伴,还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但情人已死,陪伴他灯下夜读的情景不能再有;而商人刘一郎终日外出醉酒,自己只能一人在船上对着点点渔火含愁孤眠。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可怕啊!作品通过裴兴奴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写出了她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此曲全是直接写景,是用赋的手法。全曲通过写景抒情,但与诗词中的写景又有所不同。它不是把情隐含在景中,而是在写景的同时把情明白地点出来。如写设想中的江西景物,明确地冠以“愁的是”,写“落日蝉”明白说出“聒碎人心”,对所要表达的感情说得十分鲜明。曲中“对千里青山,闻两岸啼猿”系化用李白《朝发白帝城》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句,“却索共渔火对愁眠”系化用张继《枫桥夜泊》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之句。二诗均为人熟知,且略加变化,恰切自然,使人不觉。此曲大部分句子用对偶。但其中不仅有双句对,而且有曲所特有的鼎足对。“盖曲之装点饱满,排奡驰骋,对句之为助实多也。”(任讷《散曲概论》)对偶不但增加了曲子的整齐之美,而且通过铺排,使作品更加酣畅透彻,具有浩荡流走的气势。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