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 · 寿阳曲(二首)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 一阵风,一阵雨,满城中落花飞絮。纱窗外蓦然闻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元曲三百首

注释

风弄铁:晚风吹动着挂在檐间的响铃。铁,铁马,悬挂在檐边的小铁片或小铃铛。 两般儿:指“云笼月,风弄铁。”凄切:十分伤感。 剔银灯:把银制的油灯挑亮。 蓦然:突然,忽然。杜宇:子规鸟,鸣声凄厉,引动游子乡思。

《双调·寿阳曲》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戏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组小令,分为两首,各为《双调·云笼月》和《双调·一阵风》,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双调·云笼月》描写曲折、细腻,而《双调·一阵风》略显几分凄凉。

赏析

其一 月亮被层云笼罩,阵阵晚风吹动悬挂在画檐下的铁马铜铃,叮当作响,这使得人更加感到悲凉凄切。起身挑挑灯芯,想把自己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悲苦、所有的怨恨都写下来说给心上人听,可是又长叹一声,想把灯吹灭,不再写了。前三句写凄凉情景,天空中一轮孤月悄悄地躲进了云层,满耳听到的尽是风吹房檐间挂的铁片发出的声响,这无限凄清引起未眠人深沉的思念。妙在后两句,本欲剔亮银灯叙写心事,谁知因一声长叹却将灯吹灭。委婉含蓄地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心事的凄凉、沉重。将灯挑亮而又吹灭,更提示出她在凄楚的夜晚,欲说还休却又无法打发悲哀的复杂心情。主人公因爱极而生的怨恨心态,表现得极其微妙曲折,细腻真切。喜爱马致远的《寿阳曲》: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虽说元曲有“俗”与“白”之说,但马致远恰如其分地抓住“长吁气”,结果就是把灯吹灭,心事也只好长埋心底,命运何尝不是如此!“月”的寒光被“云”“笼”得忽明忽暗;“铁”的冷音被“风”“弄”得时大时小;月光、云影、铁音、风声,怎么就都是一双一对的?我的爱人啊!你在何方?如此长夜,光影只会令我更凄凉,声音让我更悲切。连命运也如此捉弄我,长叹一声却将希望之火也吹灭了。  其二 晚春时节的“一阵风,一阵雨”,就要把春天带走,而不是“风雨送春归”。风卷起满城飞絮,雨摧落花满城。这形象地点化出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突然听到纱窗外杜宇声声啼叫,“不如归去”,希望杜宇把春叫回去,春欲归去,又是暮春时节,时间的流逝特别快,更带惜春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双调:宫调名,是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 。
  • 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 :摆弄、拨弄。
  • :指檐马,即悬挂在屋檐下的铁片,风起时相击发声,又称“风铎(duó)”。
  • :挑动。
  • 蓦然:突然,猛然。
  • 杜宇: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死后魂魄所化,鸣声凄切,啼声近似“不如归去”。

翻译

其一:云朵遮住了月亮,风儿吹动着檐下的铁片发出声响,这两种情景更增添人的凄凉悲切之情。挑亮银灯想要把心中的愁思写下来,可长叹一口气后却又将灯吹灭了 。

其二:一会儿刮起大风,一会儿飘起细雨,满城都是落花和飘飞的柳絮。纱窗外突然传来杜鹃鸟的叫声,那一声声啼叫仿佛在呼唤春天回去。

赏析

这两首小令都营造出了极其凄清孤寂的氛围。第一首中,“云笼月,风弄铁”开篇勾勒出一种朦胧且透着阴森的环境。云朵掩月、风儿吹动檐铁,本是平常的自然现象,却被置身愁苦中的主人公视为增添悲伤寂寞的景致,情景交融,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尽情渲染开来。“欲将心事写”的努力和“吹灭”灯烛的动作,则把那种无处诉说、满心郁闷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十分生动。

第二首里,“一阵风,一阵雨,满城中落花飞絮”描绘出风雨交加、落花飘絮的暮春衰败之景,为全曲定下哀伤基调。而“纱窗外蓦然闻杜宇”的突然转折,让那杜鹃啼鸣之声更加突兀且惊心。杜宇“一声声道春归去”的叫声,不仅点明时令,更勾起了词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在等诸多愁绪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愁思遐想空间。两首曲虽简短,却尽显马致远以景写情、情景相生的高超艺术技巧。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