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山陈抟高卧 · 第三折

〔叨叨令〕向那华山中已觅下终焉计,怎生都堂内才看旁州例。议公事枉损了元阳气,理朝纲怕搅了安眠睡。贫道做不的官也么哥,做不的官也么哥。不要紫罗袍只乞黄绸被。 〔倘秀才〕我但睡呵十万根更筹转刻,七八瓮铜壶漏水,恨不的生扭死窗前报晓鸡。休想我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这般的道理。 〔滚绣球〕贫道呵爱穿的蔀落衣,爱吃的藜藿食。睡时节幕天席地,黑喽喽鼻息如雷、二三年唤不起。若在那,省部里,敢每日画不着卯历。有句话对圣主先题,贫道呵贪闲身外全无事,除睡人间总不知。空教人贴眼舒眉。 〔倘秀才〕陛下道君子周而不比。贫道呵小人穷斯滥矣。俺须索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本待用贤退不肖;怎倒做举枉错诸直。更是不宜。 〔滚绣球〕三千贯、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职。只落的故纸上两行史记。无过是重裀卧、列鼎而食。虽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哎!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本居林下绝名利。自不合刬下山来惹是非。不如归去来兮。
拼音

赏析

陈抟为五代、宋初有名的隐士,《宋史》有传。《陈抟高卧》属元杂剧“十二科”中的第二科“隐居乐道”的主要作品。元刊本全名如上,明刊《元曲选》本全名为《西华山陈抟高卧》,曲文无大异。本剧剧情如下:陈抟隐居华山,见中原有王气,乃下山卖卦,为赵匡胤、郑恩“指迷”,暗示赵日后必做天子,郑恩则为一品大臣。又向赵献策“兴龙之地,莫过汴梁”。赵匡胤称帝,派党继恩迎之下山,陈抟因“圣恩不敢违背”,遂随行。陈抟至京,接受了“希夷先生”称号,却坚辞官职。郑恩已受封为汝南王,以醇酒美女款待,陈抟不受笼络。本文所引为第三折中的五支曲。 《陈抟高卧》的主要情节兼取史实与传说。据《宋史》,陈抟应召而辞朝,先后有三次之多,剧本则集中于赵匡胤在位时。笔记野史有传说,谓五代战乱时,陈抟于途中见一妇女挑着两个孩儿,便说“莫云无真主,一担两盘龙,天下从此定矣!”大笑而跌下驴来。挑篮者即后来的杜太后,两个孩子即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也。 剧中陈抟先后思想甚不一致,他自称“文能匡社稷,武可定乾坤”,“因见五代间世路干戈,生灵涂炭,朝梁暮晋,天下纷纷,(乃)隐居华山,以观时变”,既见到“治世圣人生”,理应“似莘野伊尹佐成汤救万民”,又为何“学那钓鱼台下老严陵”,而不肯留朝为官呢? 我们知道马致远原是汉族人,又做过金的臣民。他南下而任元朝廷江浙行省衙门的官员以后,也许对于“每日画着卯历”、“看州例,议公事”的从政生活有些内心的苦闷,对“尘世”、“人生”不免流露出虚幻消极的想法。 在“朝梁暮晋”之际,陈抟尚“以观时变”,到“海岳归明主”之后,只有“向那华山中已觅下终焉计”了。他一再申说不会做官:“贫道做不的官也么哥,做不的官也么哥。”又说“陛下道君子周而不比。贫道呵,小人穷斯滥矣”,“本待用贤退不肖,怎倒做举枉错诸直。”这意思是说“圣明”的“陛下”要求“用贤退不肖”,但以一批“周而不比的君子”组成的朝廷,实际上是“举枉错诸直”的一群“穷且滥矣”的小人。 所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在陈抟心目中,其结局也只是“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作者把“理朝纲”的朝廷、朝堂都看成是屠场、刑场了。所以对“三千贯、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职”都无动于衷,把一切都看破了。这样,便以“散诞逍遥不拘系”为最大的快乐。这便是陈抟的“道”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马致远和陈抟有他们的一致性,也可以说马致远进一步发挥了陈抟的出世思想。 为什么说马致远发挥了陈抟的出世思想呢?因为史册曾载陈抟自称“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在剧中,陈抟对党继恩说过“神仙荒唐之事,非将军所宜问也”,则反而是增加了神秘色彩。在宣扬“神仙逍遥”的乐趣方面还是作了多方面的美化和歌颂的。 元代,知识分子的经历比较特殊,他们的思想也更隐晦沉郁,对蒙古族的统治既有不满,又不得不依附,因此就从严子陵、陶渊明、陈抟他们这些人身上寻找寄托,以“安贫乐道”为理想中的仙境。“隐居乐道”剧之所以产生,这一种时代背景起了重大的影响。而《陈抟高卧》则是相当典型的作品。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