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 第三折

〔斗鹌鹑〕大古里万水千山,卖弄你三从四德。我漾起拳头,他揣与我个面皮。休,休,休!今世里饶人不是痴。咱两个善厮离。我来到林下山间,再谁想星前月底。 〔普天乐〕出虎狼丛,拜辞了鸳鸯会。这的中做布碾,好做铺持。急切里无片纸。将这的铺在田地。就着这水渠中,插手在青泥内,与你个泥手模便当休离。我和你恩断义绝,花残月缺,再谁恋锦被罗帏。 〔上小楼〕你道是夫唱妇随,夫荣妻贵。我从那早起晚息,择菜挑荠,打水浇畦。你向这里撒(歹+帝)殢。休寻自缢。菜园中撧葱人脆。 〔满庭芳〕这担轻如你底。你道我担荆筐受苦,强如你火院便宜。两头来往搬兴废。休想我担是担非。虽不如张子房休官罢职,我待学陶渊明归去来兮。咱休罪,今朝厮离。由你做张郎妇李郎妻。 〔耍孩儿〕想人生六合乾坤内,活到七十都能有几。人生幻化比芳菲。人愁老花怕春归。人贫人富无多限,花开花落能有几。咱想着人子(只)有三寸元阳气。贯串着凡胎浊骨,使作那肉眼愚眉。 〔六煞〕第一来女色再不侵,第二来把香醪再不吃,堆金积玉成何济。人生一世心都爱,谁为三般事不迷。跳出红尘内,寻泛锦槎天浪,烂斧柯仙棋。 〔三煞〕一投匆匆月出东,却早厌厌日落西。秋鸿塞雁相催逼。玉天仙妻子权休罪。魔合罗孩儿谁是谁。我见他揾不迭腮边泪。问甚么水胡花性命,爱惜你花朵儿身起。 〔收尾〕由你死共死、活后活,我二则二、一则一。你道是娇妻、幼子和兄弟。我跳出七代,先灵稽首也劝不的!
拼音

注释

大古里万水千山:兜了无数圈子,说了无数的话。 撧葱:撧,折断。撧葱,由于葱易撧断,故宋元市语常以“撧葱”比喻物脆易折。在这里是任风子劝阻妻子自杀的话,意谓在菜园子里自杀,人像撧葱一样脆,救都来不及救。

赏析

马丹阳,金代道士。全真教“遇仙派”创始人。任风子可能是传说人物。 根据“杂剧十二科”的分类,此剧属于“神仙道化”,为第一科。和一般的宗教题材的戏剧作品不同,元杂剧的神仙道化剧并不劝人戒恶修善,也不普度众生。根本不遵守“混元五戒”的首戒“不得杀生”,而只度化原来就名列仙籍的下凡神仙或有“半仙”之分的俗子。《任风子》一剧可以认为是这一类作品的典型。 全剧情节如下:任屠为孩儿满月宴请众屠;听众屠说道士马丹阳劝斋,搅了屠家买卖;任屠下决心要杀掉马丹阳。任屠杀马丹阳不成,哀求马丹阳,愿随其出家。任屠妻带了孩儿和任屠弟上山劝他回家,任毫不回心转意,休离妻子,摔死孩儿,也不认兄弟,执意出家。马丹阳又让任风子经受了种种折磨,最后认为他已“功成行满”,于是众仙迎任风子赴蓬莱仙境。 以上所引曲文,均属于第三折。为任风子决意出家,休妻、杀子、逐弟时所唱。任风子唱了这些曲文之后,马丹阳才说:“此人省悟了也。”可见是全剧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斗鹌鹑〕、〔普天乐〕、〔上小楼〕三曲是任屠与其妻的对话。其妻自诩三从四德,一定要拖任屠回去,任屠则劝妻子“善厮离”,就在菜园地里用一块布写了休书,和妻子一同摁了“泥手模”。妻子绝望,意欲自尽,任屠则以“撧葱人脆”作比相劝。〔满庭芳〕为任屠、其弟、其妻三人间之对话,任屠竟把挑货担看作是“担是担非”,表示了无意经营,而要学张子房、陶渊明一样遁世而远离是非之地。〔耍孩儿〕及〔六煞〕由任屠主动表示入道之强烈决心,并大谈其对人生的虚幻看法。〔三煞〕为任屠摔死孩儿时所唱,孩儿连声呼唤“父亲”,任亦不予理会,可见其恩断义绝。〔收尾〕一曲,任屠表示了“跳出七代”之决心。至此,的确再也不可能去思考妻儿辈之生死了。 本剧开始时,马丹阳说他之所以能成为神仙在于弃绝了“人我是非,富贵名利,酒色财气”。〔六煞〕中任风子说的是要弃绝女色、香醪、金玉这“三般事”,基本内容有近似之处,马丹阳的境界当然更高一些。任风子把修道说成是“出虎狼丛”,将挑水浇畦与“两头来往搬兴废”、“张子房休官罢职”、“陶渊明归去来兮”相联系,则又和弃绝“人我是非,富贵名利”的境界十分接近了。 根据以上所引曲子,根据整个剧情中充满刀光血迹、凶杀离弃,可以说不存在“冤冤相报”的说教,弃绝“三般事”固然略有宣扬教义的色彩,然而任风子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以及他的整个经历和张子房、陶渊明绝无共同之处,不存在功成身退或长揖归田庐的问题。因此,马致远这样写究竟是在宣讲全真教派的教义,还是情不自禁地作了自我慨叹,都有待认真探讨。 作者的意思也许还包含着修道者必须对自己残忍才能登仙境的内容,所以他的《任风子》以及其他神仙道化剧都把残忍的行为以歌颂、赞扬的笔调写出,似乎认为这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元代社会生活中也许确有类似马丹阳、任风子那样的人物,所以马致远才如此反映。 作者所作散曲清丽如画,《汉宫秋》等杂剧文辞亦多处可见唐诗、宋词之影响,此剧诸曲则以民间通俗口语为主,反映社会下层生活颇为形象化。可见其才能确是多方面的。 《元曲选》本与《元刊杂剧三十种》本之《任风子》情节与结局略有不同,后者任风子所受折磨更多,残忍的描写亦更多,风格与主题则毫无不同之处。 到了明代初年,宁献王朱权、周宪王朱有燉在经历了兵戈风云、面对着权谋生死而以戏曲行韬晦时,又大量编演神仙道化剧,值得我们重视。这样一种现象的一再发生,和时代以及作者的处境看来是有密切关系的。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