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二十日两至南山饮潇洒亭

· 方回
悠悠桐江水,寓庐十二年。 重来六日内,两日登南山。 南山有何好,高阁西北偏。 隔江三千家,一抹烟霭间。 阁槛一巨松,挺出众木前。 野性所酷爱,老藤相纠缠。 亦如我与僧,相对谈幽禅。 稍遂物外性,屡写酣中篇。 故侯复齐民,鬒发成华颠。 念当拾此去,焉得长周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 桐江:江名,在今浙江省境内。
  • 寓庐:寄居的住所。
  • 十二年:指作者在此地居住了十二年。
  • 重来:再次来到。
  • 六日内:六天之内。
  • 一抹:形容景色或景象的模糊轮廓。
  • 烟霭:轻烟和云雾。
  • 阁槛:楼阁的栏杆。
  • 巨松:高大的松树。
  • 野性:本性,自然状态下的性情。
  • 酷爱:非常喜爱。
  • 老藤:古老的藤蔓。
  • 纠缠:交织在一起。
  • 幽禅:深奥的禅理。
  • 稍遂:稍微满足。
  • 物外性:超脱世俗的本性。
  • 酣中篇:畅快时所作的诗篇。
  • 故侯:曾经的贵族或官员。
  • 齐民:普通百姓。
  • 鬒发:黑发。
  • 华颠:白发。
  • 拾此去:收拾东西离开这里。
  • 长周旋:长久地徘徊或逗留。

翻译

悠闲自在的桐江水,我在这里的住所已经居住了十二年。六天之内,我再次来到这里,其中两天登上了南山。南山有什么好的呢?在南山的高阁西北偏僻处。隔江有三千户人家,一片模糊的烟雾和云雾之间。楼阁的栏杆前,一棵高大的松树挺立在众树之前。我本性非常喜爱这种自然状态,古老的藤蔓交织在一起。就像我和僧人一样,相对谈论深奥的禅理。稍微满足了超脱世俗的本性,多次在畅快时写下诗篇。曾经的贵族或官员,如今成了普通百姓,黑发变成了白发。想到应该收拾东西离开这里,怎么能够长久地徘徊或逗留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桐江边居住十二年后,再次登临南山的情景。诗中,作者通过对南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