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行呈伏虎岩
注释
- 蓬莱:神话中的仙山,常用来比喻仙境或美好的地方。
- 历劫:经历无数的劫难。
- 道场:佛教中指修行佛法的场所。
- 鸿荒:远古时代,混沌初开的状态。
- 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拒绝接受尧的禅让。
- 陶唐:即尧,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 镌文字:刻写文字。
- 摩挲:轻轻地抚摸。
- 锋攒镝飞:形容战争中箭矢密集飞舞的情景。
- 冷泉:指清凉的泉水。
- 火云爇天:形容天空被烈火般的云彩覆盖。
- 霹雳:雷电。
- 腾骧:奔腾跳跃。
- 百围:形容树木粗大。
- 贸薪:买卖柴火。
- 螫:(shì),毒虫刺人。
- 竺峰:指印度的高峰,这里比喻佛教圣地。
- 睹史陀宫:佛教中的一个圣地。
- 摩罗耶山:佛教中的山名,意为“障碍山”。
- 色究竟界:佛教中指达到最高境界的地方。
- 给孤独园:佛教中的一个圣地。
- 游屐:游人的鞋。
- 优波度筹: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
- 织女:神话中的织女星。
- 扶桑: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 毗卢遮那:佛教中的一个神祇。
- 散脂脩摩:佛教中的护法神。
- 长明灯笼:永远不熄灭的灯。
- 三千大千:佛教中指宇宙的广大无边。
- 游戏伽陀祇夜章:佛教经典中的章节。
- 骆宾王:唐代诗人。
- 摩诃师子:佛教中的一个神祇。
- 奋迅:迅速奋起。
翻译
蓬莱仙境的水虽浅,尘世的风尘却几经扬起,历尽劫难,这道场依旧不动如山。黄金之地,不知是何年成了佛家的土地,白云深处,自古便是仙人的故乡。我虽不能知晓远古的混沌,却曾听闻许由躲避陶唐的禅让。南巡至会稽,忆起夏后的故事,西渡浙水,传说秦皇也曾到此。想要刻下文字以示万世,想必曾有人在此抚摸过苍老的崖壁苔藓。君臣岂能不曾到此一游,只是父老们已记不清,书传也已失传。思乡之人归来,扰乱了聪慧的勒令,衣锦还乡的军队兴起,诛杀了宏昌。教士四万,虏获了吴国的友人,子弟八千,跟随项梁起义。战争中箭矢如雨,冷泉却依旧冰冷如霜。风涛汹涌之地保持恬静,火云覆盖的天空却带来清凉。寺门前的奇石仿佛万鬼所凿,雷电穿洞,龙腾跃起。偃卧如未被射中的李广之虎,突起如乍被叱责的初平之羊。漫山遍野的巨竹不计其数,百围粗的松杉樟屹立不倒。野猿抢果就人手,山客买卖柴火充当日粮。艳丽的花卉超越凡俗,毒虫凶恶的虫豸隐藏其中。竺峰飞来,夜晚带着翅膀,桂子落下,秋天飘香。睹史陀宫足以仿佛,摩罗耶山并非遥不可及。色究竟界扫除了蜃气,给孤独园足以与雁行。游人的鞋屡次打破壁上的疥疮,优波度筹的修行已达千万强。老树一株卧于涧上,向来未有如此之长。有能直上北高塔,一览弱水直至扶桑。织女机边拂过衫袖,老人星外来的帆樯。金碧辉煌的殿阁与钟鱼廊,饱饘暖衲的僧众如蜂房。毗卢遮那明正遍照,散脂脩摩森严护防。长明灯笼照亮十方,胸中也如作是光。纤蝇么蚔不到之处,三千大千的禅那床。游戏伽陀祇夜章,岂无一人骆宾王。摩诃师子今僧王,一奋迅失千狐狼。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灵隐寺及其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展现了佛教圣地的神秘与庄严。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蓬莱水浅尘几扬”、“黄金何年佛氏土”等,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如“冷泉之冷常冰霜”、“火云爇天饶清凉”,传达出对清净与超脱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仰。
方回
方回的其他作品
- 《 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 》 —— [ 元 ] 方回
- 《 十二月十五日去年以此日归 》 —— [ 元 ] 方回
- 《 寄赠介石沈高士 》 —— [ 元 ] 方回
- 《 寄题济南蒋氏务本堂 》 —— [ 元 ] 方回
- 《 閒书二首 》 —— [ 元 ] 方回
- 《 岁除夜过白土市不宿夜几失道田家地卧四十韵 》 —— [ 元 ] 方回
- 《 山中之乐三章送徐明叟胡直内苏德翁归严濑并寄夏自然 》 —— [ 元 ] 方回
- 《 喜刘元煇至二首 其一 》 —— [ 元 ] 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