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

· 赵汸
多难逢秋易感伤,萧条忽觉近重阳。 荒村风雨行人少,故里烟尘病日长。 太史藏山书未就,少师入海梦难忘。 愁极每疑彭泽令,便将何道出羲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条:形容景象凄凉。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节日。
  • 故里:家乡。
  • 烟尘:指战乱或动荡的景象。
  •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载史书。
  • 藏山:指隐居山林。
  • 少师:古代官职,此处可能指某位重要人物。
  • 入海:比喻远行或隐退。
  • 彭泽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
  • 羲皇:指伏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王,代表原始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翻译

在多灾多难的年头,每逢秋天更易感到悲伤,凄凉的景象忽然让我意识到重阳节即将来临。荒凉的村落风雨交加,行人稀少,家乡的烟尘和动荡让病中的日子显得更加漫长。我作为太史,隐居山林著书立说,但书还未完成;少师远行入海的梦境难以忘怀。忧愁至极时,我常怀疑自己是否像彭泽令陶渊明那样,但即便如此,我又将如何逃出这纷扰的现实,回归到羲皇时代那种原始而理想的生活状态呢?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局中的忧愁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秋天萧条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家乡烟尘、病中日长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同时,通过太史藏山书未就、少师入海梦难忘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和远行梦想的复杂情感。最后,以彭泽令陶渊明和羲皇时代为喻,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诗人赵汸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赵汸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有《春秋集传》、《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