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萧孚有约诸贤登高遂访青龙寺午至桂溪桥饮于小庵晚登庵后山藉草松下浩歌痛饮举酒酹野坟又呼樵童为山歌行者属目赋诗

· 刘诜
朝寻古寺石齧屦,暮上崇丘风掠冠。 狂饮眼看红日尽,高歌声入碧云寒。 乱峰犹作太古色,野墓不知游客欢。 何必龙山为故事,赋诗留与后人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 萧孚有: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 青龙寺:地名,寺庙名称。
  • 桂溪桥:地名,桥梁名称。
  • 小庵:小寺庙。
  • 庵后山:寺庙后面的山。
  • 藉草:坐在草地上。
  • 浩歌:大声唱歌。
  • 痛饮:尽情饮酒。
  • :(lèi),以酒浇地表示祭奠。
  • 野坟:荒野中的坟墓。
  • 樵童:砍柴的少年。
  • 山歌:山中民歌。
  • 属目:注视,关注。
  • 齧屦:(niè jù),咬鞋,形容行走艰难。
  • 崇丘:高山。
  • 碧云:高空的云。
  • 太古色:古老的颜色,形容山峰的原始和古老。
  • 龙山:地名,古代重阳节登高的地方。

翻译

早晨,我们踏着古寺的石阶,石阶咬着我们的鞋,行走艰难;傍晚,我们登上高山,风掠过我们的冠帽。 我们狂饮至红日西沉,高声歌唱,歌声穿透寒冷的碧云。 四周的山峰依旧保持着太古的色彩,野外的坟墓不知晓游客的欢乐。 何必非得是龙山才能成为重阳的故事,我们赋诗留作纪念,让后人也能欣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重阳节与友人登高饮酒的情景,通过“朝寻古寺”与“暮上崇丘”的对比,展现了从清晨到傍晚的时间变化和从古寺到高山的场景转换。诗中“狂饮眼看红日尽,高歌声入碧云寒”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情感,而“乱峰犹作太古色,野墓不知游客欢”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古朴与寂寥。结尾的“何必龙山为故事,赋诗留与后人看”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超越,强调了个人情感与创作的价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刘诜

元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 3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