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阴郡博周元浩归平阳

· 郑东
君不见苏秦昔上秦王书,嫂不下机妻不炊。青灯长夜股流血,黄金六印何累累。 又不见陶渊明,富贵视之鸿毛轻。腰宁不折五斗米,归来篱菊秋盈盈。 周君妙年江海客,几度吴花醉中摘。蒲帆半幅风飕飕,长啸一声江月白。 我家亦在蒲海头,此时春酒浓如油。堪怜千里尚飘泊,恨不共买东归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
  • 秦王:指秦始皇。
  • 嫂不下机妻不炊:形容苏秦穷困时家中无人照顾。
  • 青灯长夜股流血:形容苏秦苦读的情景。
  • 六印:指苏秦后来成功,身佩六国相印。
  •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以隐逸生活和田园诗著称。
  • 鸿毛:比喻极轻的东西,这里指陶渊明对富贵的轻视。
  • 五斗米:指官俸,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即不愿为微薄的官俸而屈从权贵。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陶渊明诗中常提到的隐逸生活的象征。
  • 周君:指诗中的周元浩,江阴郡的学官。
  • 妙年:年轻。
  • 江海客:指游历四方的人。
  • 吴花:指江南的花。
  • 蒲帆:用蒲草编织的帆。
  • 飕飕:形容风声。
  • 长啸:放声歌唱。
  • 江月白:江上的月光。
  • 春酒:春天酿制的酒。
  • 东归:向东回家。

翻译

你可曾听说,苏秦当年向秦王献策,家中嫂子不下来织布,妻子也不做饭。他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至深夜,大腿都磨出了血,最终获得了六国相印,黄金累累。

又如陶渊明,他将富贵看得如同鸿毛一般轻,宁愿不屈从于五斗米的官俸,回到家中,篱笆旁的菊花盛开,秋意盎然。

周君年轻时游历江海,几次在江南的花丛中醉倒。如今他乘着蒲草编织的帆船,风声飕飕,长啸一声,江上的月光皎洁。

我家也在东海之滨,此时春天的酒酿得正浓。可怜他还在千里之外漂泊,我恨不能与他一同乘船东归。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苏秦和陶渊明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苏秦追求权力和成功,而陶渊明则选择了隐逸和自由。诗中对周元浩的描写,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羡慕和对其归途的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郑东

元温州平阳人,字季明,号杲斋。幼嗜书,明《春秋》。尝应科举,不合主司,即弃去,致力为古文。欧阳玄奇其才,欲荐之,会疾卒。弟郑采亦有文名。有《郑氏联璧集》。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