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媪

· 乃贤
蓬头赤脚新乡媪,青裙百结村中老。 日间炊黍饷夫耕,夜纺棉花到天晓。 棉花织布供军钱,倩人辗谷输公田。 县里公人要供给,布衫剥去遭笞鞭。 两儿不归又三月,祇愁冻饿衣裳裂。 大儿运木起官府,小儿担土填河决。 茅櫩雨雪灯半昏,豪家索债频敲门。 囊中无钱瓮无粟,眼前只有扶床孙。 明朝领孙入城卖,可怜索价旁人怪。 骨肉生离岂足论,且图偿却门前债。 数来三日当大年,阿婆坟上无纸钱。 凉浆浇湿坟前草,低头痛哭声连天。 恨身不作三韩女,车载金珠争夺取。 银铛烧酒玉杯饮,丝竹高堂夜歌舞。 黄金络臂珠满头,翠云绣出鸳鸯裯。 醉呼阉奴解罗幔,床前爇火添香篝。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ǎo):年老的妇女。
  • 炊黍 (chuī shǔ):煮饭。
  • 饷夫 (xiǎng fū):给劳作的丈夫送饭。
  • 纺棉花 (fǎng mián huā):纺纱。
  • 军钱 (jūn qián):军费。
  • 倩人 (qiàn rén):请人。
  • 辗谷 (niǎn gǔ):磨谷子。
  • 输公田 (shū gōng tián):缴纳公田的税。
  • 笞鞭 (chī biān):鞭打。
  • 茅櫩 (máo yán):茅屋的屋檐。
  • 索债 (suǒ zhài):讨债。
  • 凉浆 (liáng jiāng):冷水。
  • 三韩 (sān hán):古代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这里指富有的地方。
  • 银铛 (yín chēng):银制的酒器。
  • 丝竹 (sī zhú):指音乐。
  • 翠云 (cuì yún):翠绿色的云纹。
  • 鸳鸯裯 (yuān yāng chóu):绣有鸳鸯图案的被褥。
  • 爇火 (ruò huǒ):点燃火。
  • 香篝 (xiāng gōu):香炉。

翻译

蓬头垢面、赤脚的新乡老妇人,穿着破旧的青裙,是村中的老人。白天煮饭给耕田的丈夫送饭,晚上纺纱直到天亮。织布的棉花用来支付军费,请人磨谷子缴纳公田税。县里的公差要供给,被剥去布衫还遭到鞭打。两个儿子已经三个月没有回家,只担心他们冻饿,衣服破裂。大儿子运木头建官府,小儿子挑土填河堤。茅屋下,雨雪交加,灯光昏暗,富豪家的人频繁敲门讨债。囊中无钱,瓮中无粟,眼前只有扶床的孙子。第二天带着孙子进城卖东西,可怜地索要高价,旁人感到奇怪。骨肉分离的痛苦岂能言说,只求能偿还门前的债务。数来数去,三天后就是大年,阿婆的坟上没有纸钱。用冷水浇湿坟前的草,低头痛哭,声音连天。恨自己不能成为三韩的女儿,车载金珠争夺。银制的酒器中烧着酒,玉杯中饮,音乐高堂,夜晚歌舞。黄金项链,珍珠满头,翠绿色的云纹绣出鸳鸯图案的被褥。醉醺醺地呼唤阉奴解开罗幔,床前点燃火,添香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贫困老妇人的艰辛生活和她对富贵生活的幻想。通过对比老妇人的现实困境与幻想中的奢华生活,诗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诗中,老妇人的日夜劳作、家庭困境和对儿子的担忧,以及她对富贵生活的渴望,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乃贤

元南阳人,字易之,葛逻禄氏。不喜禄仕,能文,长于歌诗。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人目为江南三绝。顺帝至正间,以荐为翰林编修。有《金台集》、《海云清啸集》。 ► 2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