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山夜看圣灯

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 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 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 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 满望天涯极,平临日脚红。 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 顿作超三界,浑疑證六通。 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虔祷(qián dǎo):虔诚地祈祷。
  • 元妃:指皇后或贵妃。
  • 夙志:早年的志向。
  • 玉香:指香炉中燃烧的香。
  • 银烛:银色的蜡烛,形容烛光明亮。
  • 炫辽空:在辽阔的天空中闪耀。
  • 泉漱云根月:泉水从云雾缭绕的山石间流过,月光照耀。
  • 桧杪(guì miǎo):桧树的顶端。
  • 印金:指金色的印记。
  • 飞石:飞来的石头,指自然界的奇异现象。
  • 斋石:供奉用的石头。
  • 讲筵:讲经说法的场所。
  • 超三界: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指达到佛教中的解脱境界。
  • 六通:佛教术语,指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 修偃化:修习佛法,达到平静和谐的状态。
  • 社稷:国家的代称。
  • 延洪:长久繁荣。

翻译

我虔诚地祈祷,游览这神圣的地方,与皇后有着共同的早年志向。在静夜中焚烧着玉香,银色的烛光在辽阔的天空中闪耀。泉水从云雾缭绕的山石间流过,月光照耀,钟声在桧树顶端的风中敲响。金色的印记标志着圣迹,飞来的石头显示了神奇的力量。我满心期望地望向天涯,看到太阳平缓地升起,日光红润。猿猴来到供奉的石头上,僧人们在讲经说法的场所聚集。我顿时感觉超越了三界,仿佛证得了六种神通。我愿通过修习佛法达到平静和谐的状态,祈愿国家长久繁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夜观圣灯时的宗教体验和心灵感悟。通过“虔祷”、“玉香”、“银烛”等意象,营造了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诗中“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等句,以自然景观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精神追求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其深厚的宗教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蜀太后徐氏

名不详。成都(今属四川)人徐耕之次女。唐末与其姊同为王建所纳。王建即前蜀帝位后,封为贵妃。王衍即位,册为顺圣太后。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随王衍游青城山,与其姊翊圣太妃赋诗唱和。是年十一月前蜀亡。次年四月,随王衍赴洛阳,于秦川驿被杀。事迹据《鉴诫录·卷五》、《蜀梼杌·卷下》。《全唐诗》存诗八首,小传中误以妹为姊。参见花蕊夫人。 ► 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