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一日有忆偶题
雾月晓花啼,柳冷莺梦怯。
石枕刻相思,秾香散幽帖。
清思如静水,红从笑颊起。
背灯换溽衣,倩郎收珰珥。
别泪浸兰被,恩爱等蝉翅。
银箸拨香灰,写作天长字。
塔灯绕层橑,红阑对大道。
昔时合欢场,今见高冢草。
枫根闻鬼语,乡音带淮楚。
淰淰女鬼神,吹作何山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雾月:指朦胧的月光。
- 石枕:用石头制成的枕头,常用于象征相思之情。
- 秾香:浓郁的香气。
- 幽帖:隐秘的信件或诗文。
- 红从笑颊起:形容脸颊因笑而泛红。
- 溽衣:湿润的衣服。
- 珰珥:古代妇女的耳饰。
- 兰被:用兰草制成的被褥,象征高雅。
- 银箸:银制的筷子。
- 层橑:层层叠叠的屋檐。
- 高冢草:高大的坟墓上的草,象征死亡和遗忘。
- 枫根:枫树的根部。
- 淰淰: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女鬼神:指女鬼,这里可能指幽灵或神秘的女性形象。
翻译
朦胧的月光下,清晨的花儿似乎在低语,柳树的冷意让莺鸟的梦也感到胆怯。用石头制成的枕头,刻画着深深的相思,浓郁的香气从隐秘的信件中散发出来。清澈的思绪如同静止的水面,脸颊上的红晕因笑容而起。背对着灯光,更换湿润的衣服,请郎君帮我收拾耳饰。离别的泪水浸湿了兰草制成的被褥,恩爱之情如同蝉翼般脆弱。用银筷子拨弄着香灰,写下“天长”二字。塔上的灯光环绕着层层叠叠的屋檐,红色的栏杆对着宽阔的道路。曾经的欢聚场所,如今只见高大的坟墓上的草。在枫树的根部听到鬼魂的低语,乡音中带着淮楚的风情。女鬼神秘地吹动,化作了何处的山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夜晚的相思图景,通过月光、柳树、莺鸟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氛围。诗中“石枕刻相思”和“银箸拨香灰,写作天长字”等句,巧妙地运用象征和比喻,表达了深切的相思之情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后半部分转向对生死、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高冢草”和“枫根闻鬼语”等意象,传达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
袁宏道的其他作品
- 《 德山闻长嫂去世恸念伯修感而有作 》 —— [ 明 ] 袁宏道
- 《 过藕花庄 》 —— [ 明 ] 袁宏道
- 《 谢于楚由川入楚将东归歙复北上有姬在燕也 》 —— [ 明 ] 袁宏道
- 《 灯市 》 —— [ 明 ] 袁宏道
- 《 偶题 》 —— [ 明 ] 袁宏道
- 《 登遨游冢有感示凡公响泉道人 》 —— [ 明 ] 袁宏道
- 《 集元定行记斋再赋得原字 》 —— [ 明 ] 袁宏道
- 《 秋日集江进之王以明方子公王章甫小修饮崇国寺 》 —— [ 明 ] 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