薙苇

柳塘三十亩,茭苇翳其半。 寒毛与垢瘢,蚀却青娥面。 童子厉镰刃,飞光激流电。 疾风卷残枯,倏忽青天见。 照我池上人,露髻白团扇。 芰荷一族风,碧水千丈练。 送能入东溪,招鳖过西堰。 鳞介授族行,知有蛟龙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薙苇(tì wěi):割除芦苇。
  • 茭苇(jiāo wěi):茭白和芦苇。
  • (yì):遮蔽。
  • 寒毛:细毛,这里指芦苇的细毛。
  • 垢瘢(gòu bān):污垢和疤痕,这里比喻芦苇丛中的杂乱。
  • 青娥:指年轻女子的面容,这里比喻清澈的水面。
  • 童子:这里指年轻的劳动者。
  • 厉镰刃:磨快镰刀。
  • 飞光激流电:形容镰刀快速割草的样子。
  • 倏忽(shū hū):突然,迅速。
  • 露髻(lù jì):露出的发髻,这里指水面上的景象。
  • 白团扇:白色的扇子,这里比喻水面上的光影。
  • 芰荷(jì hé):菱角和荷花。
  • 鳞介:指水中的鱼类和贝类。
  • 授族行:指鱼类和贝类被驱赶移动。
  • 蛟龙遁(jiāo lóng dùn):蛟龙逃遁,比喻水中的大型生物被惊动而逃走。

翻译

柳塘占地三十亩,其中一半被茭白和芦苇遮蔽。这些杂草如同寒毛和污垢,侵蚀了清澈水面的美丽。年轻的劳动者磨快了镰刀,快速如流电般割除杂草。疾风卷走了残余的枯草,突然间清澈的天空映入眼帘。这景象照亮了池边的人,水面上的光影如同露出的发髻和白色的扇子。一阵风吹过,菱角和荷花随风摇曳,碧绿的水面如同千丈长的练带。水中的鱼类和贝类被驱赶移动,我们知道有蛟龙这样的大型生物被惊动而逃走了。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柳塘边割除芦苇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劳动的活力。诗中“童子厉镰刃,飞光激流电”形象地描绘了劳动者割草的迅速和有力,而“疾风卷残枯,倏忽青天见”则展现了清理后天空的明朗。最后通过“鳞介授族行,知有蛟龙遁”暗示了清理工作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增添了诗意的深度。整体上,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表达了对自然和劳动的赞美。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