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道中和丘长孺惜别

耗尽雄心鬓亦皤,灞亭无奈尉谁何。 珊瑚百尺根株老,不信天家无铁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pó):形容头发白。
  • 灞亭:指灞陵亭,古代长安东灞水上的一个亭子,常用来指代离别之地。
  • 尉谁何:疑问句,意为“对谁负责”或“向谁诉说”。
  • 珊瑚:此处比喻坚强的根基或深厚的情感。
  • 铁罗:铁网,比喻坚固的障碍或难以逾越的困境。

翻译

雄心壮志耗尽,双鬓也已斑白,站在灞亭边,不知该向谁诉说无奈。 珊瑚根深百尺,年岁已老,却不信天家会有无法逾越的铁网。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袁宏道在卫河道中与友人丘长孺惜别时的复杂情感。诗中,“耗尽雄心鬓亦皤”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透露出对未竟理想的遗憾。灞亭是古代离别的象征,诗人在此地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和迷茫。后两句以珊瑚为喻,虽然根深蒂固,但诗人仍怀有希望,不相信会有无法克服的困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