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二十八大墟道中念五节再期感吟二律

潮水同归事若何,伤心咫尺蔽幽萝。 飞华几散漻天色,落叶空随瘴海波。 独恨三秋霜与露,谁怜百岁尔和他。 已能梦接今如此,未必形销遂可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 大墟:大的集市或市场。
  •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 幽萝:幽深的藤萝,常用来形容隐蔽或幽暗的地方。
  • 漻天色:形容天空的清澈或明净。
  • 瘴海波:指瘴气弥漫的海域,常用来形容南方湿热地区。
  • 独恨:独自感到遗憾。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也泛指整个秋季。
  • 百岁:指一生或整个生命。
  • 梦接:梦境中相接,指梦中相见。
  • 形销:形体消逝,指死亡。

翻译

仲秋时节,我同归潮水,心中所思所感如何呢?我感到伤心,因为近在咫尺却像是被幽深的藤萝所遮蔽。飞舞的花瓣散落在清澈的天空中,落叶则随瘴气弥漫的海波漂流。我独自遗憾于这秋霜和露水,谁又能怜悯我这一生中的你和他呢?梦境中我们能够相遇,现实中却未必能如此,即使形体消逝,这份情感也未必能够磨灭。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仲秋时节的景象,通过潮水、飞花、落叶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独恨三秋霜与露,谁怜百岁尔和他”一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思念与遗憾,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沉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