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发鼍江之百宜喜诸山不染腥尘而有作

飞烟处处网寒山,幽客临风乍浣颜。 所恃林峦多郁确,始教泉石并深閒。 千峰爽气相回薄,一片秋光自往还。 便合从兹招隐士,淹留宁假桂枝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鼍江:指今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的鼍江,古称鼍江。
  • 不染腥尘:指未被尘世污染,保持清静。
  • 幽客:隐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 乍浣颜:突然洗去脸上的尘埃,比喻心情舒畅。
  • 郁确:形容山林茂密。
  • 泉石:指山间的泉水和石头,常用来形容隐居的环境。
  • 深閒:深邃而宁静。
  • 回薄:回旋,环绕。
  • 招隐士:邀请隐士。
  • 淹留:停留,逗留。
  • 宁假:岂需,何须。
  • 桂枝攀:攀折桂枝,古代比喻科举及第,这里指不必追求功名。

翻译

烟雾缭绕,覆盖着寒冷的山峰,我这隐居的人在风中突然感到心情舒畅。 我所依赖的是那些茂密的山林,使得这里的泉水和石头都显得深邃而宁静。 千峰的清爽气息环绕四周,一片秋天的风光自由地来去。 我便应该从此邀请隐士来此,停留在这里,何须再去追求功名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功名的超脱。诗中“飞烟处处网寒山”一句,以烟雾缭绕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后文通过对山林、泉水、秋光的细腻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结尾的“淹留宁假桂枝攀”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对功名的淡漠。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超脱的境界。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