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雅诗二十首许由
文献钟南纪,风度无遐迩。
当其拾遗时,首标为政理。
从兹媚子容,翻作有才耻。
移情入中书,何心希上旨。
酬恩惟尽力,力尽恩还徙。
忠良是羯奴,宰相归牛李。
白羽犹效思,金鉴徒褒美。
岂知先见人,必俟他年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文献: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书籍资料。
- 钟南纪:钟南山,位于陕西省,这里可能指代重要的历史记载或文献。
- 风度:指人的举止态度。
- 遐迩:远近。
- 拾遗:古代官职名,负责纠正皇帝的过失。
- 首标:首先提出。
- 为政理:治理国家的原则或方法。
- 媚子容:讨好他人的外表或行为。
- 有才耻:有才能却感到羞耻。
- 移情:转移情感或注意力。
- 中书:古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令。
- 何心:何等心情。
- 希上旨:希望得到皇帝的旨意或认可。
- 酬恩:报答恩情。
- 力尽恩还徙:尽力报答恩情,但恩情依旧转移或改变。
- 忠良是羯奴:忠诚善良的人被当作奴隶。
- 宰相归牛李:宰相的职位归于平庸之辈。
- 白羽犹效思:白羽,指羽毛笔,犹效思,仍然在思考。
- 金鉴:金质的镜子,比喻明察。
- 褒美:赞美。
- 先见人:有先见之明的人。
- 必俟他年使:必须等到将来才能使用或发挥作用。
翻译
文献记载着南方的历史,风度不论远近都受到尊重。当他在担任拾遗之职时,首先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原则。从此,讨好他人的行为,反而成了有才能者的耻辱。他将情感投入到中书省的工作中,何等心情去期待皇帝的旨意。为了报答恩情,他尽力而为,但即使尽了全力,恩情依旧转移。忠诚善良的人被当作奴隶,宰相的职位却归于平庸之辈。即使使用羽毛笔仍在思考,金质的镜子也只是徒劳的赞美。哪里知道有先见之明的人,必须等到将来才能发挥作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诗中“拾遗”一职象征着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和责任感,而“媚子容”与“有才耻”则对比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后文通过对“忠良”与“宰相”的描述,进一步批判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人才浪费。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