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梁兵宪天津

鸣笳归陇坂,悬旆度天津。 朔气临河尽,军容入塞新。 蜃楼清海月,狐岭静边尘。 要取黄金印,归图紫阁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鸣笳:吹响笳(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军中或宴会上。
  • 陇坂:陇山的山坡,陇山位于今甘肃省东部。
  • 悬旆:悬挂的旗帜。
  • 朔气:北方的寒气。
  • 军容:军队的阵容和气势。
  • 蜃楼:海市蜃楼,指在海上或沙漠中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虚幻景象。
  • 狐岭:可能指边疆的山岭,具体位置不详。
  • 边尘:边疆的尘埃,常用来比喻边疆的战事或动荡。
  • 黄金印:指高官的印章,象征权力和地位。
  • 紫阁麟:紫阁指皇宫,麟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这里指皇帝的赏识和荣耀。

翻译

吹响笳声,我们返回陇山的山坡,悬挂的旗帜飘扬在天津。 北方的寒气在河边消散,军队的气势在进入边塞时焕然一新。 海市蜃楼在清澈的海月下显得格外清晰,狐岭上的边疆尘埃也变得宁静。 我们期待着取得高官的印章,带着皇帝的赏识和荣耀归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军队归来的壮观场景,通过“鸣笳”、“悬旆”等词语传达了军队的威武气势。诗中“朔气临河尽,军容入塞新”一句,既表现了北方寒气的消散,也象征着军队的新气象。后两句通过对“蜃楼”和“狐岭”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的宁静与祥和。结尾的“黄金印”和“紫阁麟”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荣耀和地位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边塞诗的特色。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