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公干过谈郊游

河堤嫩柳拂游人,为惜韶华插鬓新。 冠尽五陵朝墓路,郊原一片踏青尘。 山中榆火过寒食,江上蘋花照莫春。 不见风光可怜处,年年伴乐客中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河堤:河流两岸的堤坝。
  • 嫩柳:初春时新长出的柳枝,柔软且嫩绿。
  •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 插鬓:将花或其他装饰物插在鬓角,古代女子的一种装饰方式。
  • 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这里泛指贵族的墓地。
  • 踏青:春日郊游,古时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 榆火:古代寒食节后,取榆木之火,以示新火。
  •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古代节日,禁火冷食。
  • 蘋花:即萍蓬草,春末夏初开花。
  • 莫春:即暮春,春末。
  • 可怜:值得怜悯,这里指值得珍惜。
  • 伴乐:伴随着欢乐。

翻译

河堤上的嫩柳轻拂着游人,为了珍惜这美好的春光,人们将新绿的柳枝插在鬓角作为装饰。前往贵族墓地的路上,每个人都戴着华丽的帽子,郊外的原野上,一片踏青的热闹景象。山中的榆树已经过了寒食节,江上的蘋花照亮了春末的景色。看不到那些值得珍惜的风光,年复一年,我只能在客中伴随着欢乐度过。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通过河堤嫩柳、五陵朝墓、踏青尘土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活动。诗中“韶华插鬓新”一句,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光的珍惜,也体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身处异乡的无奈和淡淡的哀愁。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是一首优秀的春日抒怀之作。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