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门进帆海上作

众流趋海若,大壑去鸿蒙。 失路矜河伯,中途遇苑风。 纳川归浩浩,噫气入逢逢。 穷发还过北,扶桑更向东。 鹏身起羊角,鱼翼掩舟蓬。 巨浸浮天外,回流出地中。 槎来如有信,帆去若乘空。 万国波涛接,三山烟雾通。 游门思孔圣,垂钓想任公。 登碣心犹壮,乘桴道未穷。 临深谁复测,善下理能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海若:海神。
  • 鸿蒙:古代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 河伯:古代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 苑风:小风,细风。
  • 噫气:呼气,嘘气。
  • 逢逢:象声词,形容鼓声。
  • 穷发:极北不毛之地。
  • 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桑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
  • 鹏身:指鹏鸟的身体。
  • 羊角:旋风。
  • 鱼翼:鱼的翅膀,这里比喻船帆。
  • 巨浸:大水,指大海。
  • :木筏。
  •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 游门:游历四方。
  • 孔圣:孔子。
  • 任公:任公子,古代传说中善于钓鱼的人。
  • :圆顶的碑石。
  • 乘桴:乘坐小筏。

翻译

众多河流奔向海神,大壑流向混沌之初。 迷失方向的河伯自叹,中途遇到微风。 大海吸纳百川浩浩荡荡,风声如鼓声般响亮。 极北之地仍向北,扶桑更在东方。 鹏鸟展翅如旋风,鱼翼遮蔽船帆。 大海广阔无垠,水流回转于地中。 木筏若有信使来,帆船离去如乘空。 万国波涛相连,三山烟雾相通。 游历四方思念孔子,垂钓时想起任公子。 登上碑石心志仍壮,乘筏之道未尽。 面对深渊谁能测量,善行终能得理。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从江门出发,航行于大海之上的壮阔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象,如海神、河伯、扶桑等,展现了大海的浩瀚与神秘。通过对比鹏鸟与鱼翼的飞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结尾处,诗人借孔子与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学问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与决心。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雄浑,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