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台行

武灵王,何雄哉,胡服骑射屈群材。略地云中西入秦,秦人惊起函关开。 雄心日暮犹未已,百尺高台更丛起。才人尽解邯郸步,鼎士俄成袨服市。 鸳鸯宫瓦碧琉璃,玳瑁朝簪灿陆离。十里管弦声不断,春风吹入照眉池。 自从内变起床第,千秋霸业随流水。玉辇金舆不复行,层台渐圮曲池平。 坑卒仍闻四十万,偿璧虚当十五城。君不见邯郸夜拔丛台宴,酒酣昼卧温明殿。 莫将天下属他人,英雄为谋自有见。歌舞能令壮志消,古来祸败由荒宴。 君不见邯郸道上逢吕翁,千古豪华如梦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丛台: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建的高台,用以观赏军事演习和宴乐。
  • 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以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而著名。
  • 胡服骑射:指赵武灵王推行的军事改革,使赵国军队能够穿着胡人的服装,骑马射箭,提高了战斗力。
  • 屈群材:指武灵王能够使众多人才屈服于他的统治之下。
  • 略地云中:指武灵王攻占了云中地区(今内蒙古一带)。
  • 函关:指函谷关,是秦国的重要关隘。
  • 鼎士:指武士或勇士。
  • 袨服:华丽的服装。
  • 玳瑁:一种海龟,其甲壳可制作装饰品。
  • 陆离:光彩夺目的样子。
  • 照眉池:丛台附近的一个池塘,传说中赵国女子在此照眉梳妆。
  • 内变:指赵国内部的政变。
  • 玉辇金舆:指皇帝或贵族的华丽车辆。
  • :倒塌。
  • 坑卒:指被活埋的士兵,这里指的是秦国坑杀赵国士兵的事件。
  • 偿璧:指秦国用和氏璧换取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但实际上并未得到。
  • 吕翁:指吕不韦,战国时期的商人、政治家。

翻译

武灵王,多么雄伟啊,他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使众多人才屈服于他的统治之下。他攻占了云中地区,向西进入秦国,秦人震惊,函谷关大开。 他的雄心壮志日暮时分仍未停止,百尺高台更加丛立。才华横溢的人都懂得邯郸的步伐,勇士们穿着华丽的服装成为市场中的风景。 鸳鸯宫瓦上覆盖着碧绿的琉璃,玳瑁制成的朝簪光彩夺目。十里之外都能听到管弦乐声,春风吹拂着照眉池。 自从内乱在床第之间爆发,千秋的霸业随之流水般消逝。玉辇金舆不再行驶,高台逐渐倒塌,曲池也已平坦。 坑杀的士兵仍有四十万,用和氏璧换取的十五座城池实际上并未得到。你没看见邯郸夜间的丛台宴会,酒酣之时白天在温明殿小憩。 不要将天下交给他人,英雄自有他的谋略。歌舞能使壮志消磨,自古以来,祸败都是因为荒淫的宴乐。 你没看见邯郸路上遇见的吕不韦,千古的豪华如同一场梦。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赵武灵王的雄伟形象和他所建立的辉煌霸业,以及这些霸业最终因内乱和荒淫而消逝的悲剧。诗中通过对丛台、胡服骑射、玉辇金舆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武灵王的英勇和赵国的繁荣。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揭示了权力和荣耀的脆弱,以及历史循环中的无常和悲哀。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英雄时代的缅怀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