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朝作
正旦洽百礼,圣人登万寿。
金石备宫悬,衣冠饰岁首。
东朝礼乐新,南国簪绅旧。
未能陪柏梁,且复颂椒酒。
雪霁汉宫槐,烟轻蓟门柳。
东伐靖远夷,西征荡小丑。
宝玉充庭旅,闾阎犹疾首。
顾问调元人,阳和肯回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正旦:正月初一,即春节。
- 洽百礼:举行各种礼仪。
- 圣人:指皇帝。
- 宫悬:宫廷中的悬挂物,如钟、磬等。
- 柏梁:古代宫殿名,这里指宫廷。
- 颂椒酒:古代习俗,春节时用椒酒祭祀祖先或神灵。
- 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 蓟门:地名,指北京一带。
- 东伐、西征:指东征西讨,即对外征战。
- 宝玉充庭旅:形容宫廷中宝物众多,光彩夺目。
- 闾阎:指民间,普通百姓。
- 疾首:头痛,比喻忧虑或不满。
- 调元人:指掌管天文历法、调和阴阳的官员。
- 阳和:春天的温暖气候。
翻译
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了各种礼仪,皇帝登基庆祝万寿。宫廷中悬挂着金石乐器,衣冠整齐,迎接新年的到来。东朝的礼乐焕然一新,南国的官员们依旧保持着旧时的风范。虽然未能参加宫廷的盛大宴会,但还是可以颂扬椒酒的习俗。雪后天晴,汉宫的槐树在轻烟中显得格外清晰,蓟门的柳树也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东征平定了边远的夷族,西讨扫荡了小规模的敌对势力。宫廷中宝玉琳琅满目,而民间百姓却仍感忧虑。询问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春天的温暖气候是否能够回归。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春节的盛况,通过对比宫廷与民间的景象,展现了节日的喜庆与民间的忧虑。诗中“东伐靖远夷,西征荡小丑”体现了当时朝廷的军事行动,而“宝玉充庭旅,闾阎犹疾首”则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众的不满。结尾的“阳和肯回否”寓意着对和平与繁荣的期盼,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节日的庆祝,也是对时局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