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十首

· 高适
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 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 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宓子贱:(fú)子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仁爱和智慧著称。
  • 鸣琴:弹琴,古代常以弹琴象征文人的雅致和修养。
  • 邑中:指宓子贱治理的地方。
  • 岂不由其身:难道不是因为他自身的德行和能力吗?

翻译

我常常敬仰宓子贱,他能通过弹琴来自我亲近。 在他治理的地方,宁静无事,难道不是因为他自身的德行和能力吗? 然而千年之后,却再也找不到像他这样寂寞而卓越的人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宓子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德行和智慧的向往。诗中“鸣琴能自亲”一句,既展现了宓子贱的高雅情操,也暗示了他治理地方的和谐与宁静。后两句则流露出对现实世界中缺乏这样贤人的遗憾和寂寞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高适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