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 高适
天子股肱守,丈人山岳灵。 出身侍丹墀,举翮凌青冥。 当昔皇运否,人神俱未宁。 谏官莫敢议,酷吏方专刑。 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 两朝纳深衷,万乘无不听。 盛烈播南史,雄词豁东溟。 谁谓整隼旟,翻然忆柴扃。 寄书汶阳客,回首平阴亭。 开封见千里,结念存百龄。 隐轸江山丽,氛氲兰茝馨。 自怜遇时休,漂泊随流萍。 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股肱(gǔ gōng):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辅佐之臣。
  • 丹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 翮(hé):鸟的翅膀。
  • 青冥:青天,高空。
  • 否(pǐ):不好,坏,恶。这里指国运不顺利。
  • 谷永:西汉时期的大臣,敢于直谏。
  • 匡衡:西汉经学家,以善于引经据典进谏而闻名。
  • 隼旟(sǔn yú):画有隼鸟的旗帜,借指地方长官。
  • 柴扃(jiōng):柴门,借指隐居之处。
  • 隐轸(zhěn):众多、繁盛的样子。
  • 氛氲(fēn yūn):盛貌,形容香气浓郁。
  • 茝(chǎi):香草名。
  • 拾青:指获取高官显位。

翻译

天子的辅佐之臣坚守职责,您如山岳般具有灵性。 曾在宫廷中侍奉,展翅高飞直上青天。 往昔国运不顺之时,人与神都不得安宁。 谏官无人敢进谏,酷吏却肆意用刑。 谷永独自进言政事,匡衡常常引经据典。 两朝都能接纳忠诚之言,君王无不听从。 伟大的功业在南史中流传,豪迈的言辞如东海般广阔。 谁说整理好地方长官的旗帜,却突然想起了隐居的柴门。 寄信给汶阳的朋友,回忆起平阴亭。 在开封能望见千里之景,心中的思念长存百年。 这里山川秀丽,香草兰花香气浓郁。 自怜遇到好时机得以休憩,却如漂泊的浮萍般随波逐流。 春天的田野呈现出木德之象,夏天来临火星出现。 一生只是徒然羡慕鱼,四十岁了还像囊萤的车胤般努力学习。 从此每天悠闲自在,哪里还能想着谋取高官显位呢。

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写给北海李太守丈人的。诗中先赞扬了李太守的地位和才能,提到他曾在朝廷中任职,以及他的忠诚和直言进谏得到了君王的采纳,其功绩和名声得以流传。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局的感慨,强调了良臣直谏的重要性。然后,诗中通过“谁谓整隼旟,翻然忆柴扃”表达了对官场和隐居生活的思考。后面描绘了当地的美景以及自己的感受,如山川秀丽、香气弥漫,但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自嘲,觉得自己虽逢时机得以休憩,却仍像浮萍漂泊,年岁渐长却未能取得高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和人物的评价,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思考,情感丰富,层次分明。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