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撤棘:古代科举考试结束后,撤去考场周围的荆棘,表示考试结束。
- 角巾:古代士人戴的一种头巾,此处指士人的身份。
- 缁尘:黑色的尘土,比喻世俗的污染。
- 要路:重要的职位或地位。
- 逸民:指隐居不仕的人。
- 阙下:宫阙之下,指朝廷。
- 青盖:古代官员用的青色车盖,代指官员。
- 仗前:仪仗之前,指官员出行时的仪仗。
- 紫貂:紫色的貂皮,是高官的服饰。
- 逡巡:徘徊不前的样子。
- 京营:京城的军队。
- 中贵人:指有权势的宦官。
翻译
十年苦读于海滨,头戴角巾,面带忧色,沾染了世俗的尘埃。 正惭愧在重要的职位上没有知己,不相信在清明时代还有隐居的人。 宫阙之下晚间传来官员们车盖的声响,仪仗前的寒光映照着新换的紫貂服饰。 徘徊不前地试探着询问那些阻挡呼喊的士卒,他们说是京城军队中的权贵。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士人在科举考试结束后的心情与所见。诗中,“十载穷经涨海滨”展现了士人长期的苦读生活,而“角巾愁色带缁尘”则表达了他在世俗中的忧虑与无奈。后两句通过对朝廷官员的描写,反衬出士人对于知己难寻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最后,通过与京营中贵人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士人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士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