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桃浦诸故知即事五首

· 王逢
山床折足琴暗徽,种菊不种西山薇。 愿从汉士碑有道,梦逢秦鬼歌无衣。 閒园不入烟火境,巨浸尽漂桃上梗。 老伴惟馀卧陇云,抱晦含光体常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山床:山中的床榻,指隐居之地。
  • 折足:折断的琴足,形容琴已破旧。
  • 暗徽:徽,指琴上的标记,暗徽即指琴的标记已模糊不清。
  • 西山薇:指隐士的食物,源自《诗经》中的“采薇”,象征隐居生活。
  • 汉士碑有道:汉士,指汉代的士人;碑有道,指有道德的碑文,这里指希望得到汉代士人的道德指引。
  • 秦鬼歌无衣:秦鬼,指秦地的鬼魂;歌无衣,指唱《无衣》之歌,表达悲愤之情。
  • 閒园:闲静的园子。
  • 烟火境:指繁华喧嚣之地。
  • 巨浸:大水。
  • 桃上梗:桃树上的枝梗,比喻漂泊无依。
  • 抱晦含光:指隐居不露锋芒,内心保持光明。
  • 卧陇云:指隐居山中,与云为伴。

翻译

山中的床榻上,破旧的琴已模糊不清,我种下了菊花,却没有种西山的薇草。我愿意追随汉代士人的道德碑文,梦见秦地的鬼魂唱着悲愤的《无衣》之歌。

闲静的园子远离了繁华喧嚣,大水冲走了桃树上的枝梗。我唯一的伴侣是山中的云,我隐居于此,不露锋芒,内心保持着光明和宁静。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山床折足琴暗徽”和“种菊不种西山薇”等意象,表达了隐士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远离。诗中的“愿从汉士碑有道,梦逢秦鬼歌无衣”体现了隐士对古代道德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最后,“老伴惟馀卧陇云,抱晦含光体常静”则展现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内心保持宁静和光明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隐士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洁情怀。

王逢

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