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坡先生惠州定惠院海棠诗后

· 方回
五季乾坤混为一,艰难得之容易失。 一拳槌碎四百州,新法宰相王安石。 二苏中尤恶大苏,周二程张俱不识。 绍圣奸臣讲绍述,元祐诸贤纷窜斥。 东坡饱吃惠州饭,心知惇卞乃国贼。 恍惚他乡见似人,海棠一株困荆棘。 海内文章蜀党魁,蜀第一花世无匹。 邂逅相逢心相怜,瘴雨蛮烟污玉质。 忆昔蒟酱筇竹枝,适与张骞遇西域。 彼徒生事劳远人,此感与国同休戚。 屈原放废郢都丧,箕子囚奴殷录讫。 惠州未已更儋州,必欲杀之至此极。 立党籍碑封舒王,竟使大梁无社稷。 此诗此画系兴亡,可忍细看泪横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五季:指五代时期。
  • 乾坤:天地,比喻国家的政权。
  • 槌碎:比喻彻底摧毁。
  • 四百州:泛指中国全境。
  • 新法:指王安石变法。
  • 宰相:指王安石。
  • 二苏:指苏轼和苏辙。
  • :厌恶。
  • 大苏:指苏轼。
  • 周二程张: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均为北宋理学家。
  • 绍圣:宋哲宗年号。
  • 奸臣:指当时的权臣。
  • 绍述:指继续推行新法。
  • 元祐诸贤:指元祐年间的一批贤臣。
  • 窜斥:贬斥,流放。
  • 惇卞:指章惇和蔡卞,均为北宋权臣。
  • 国贼:国家的敌人。
  • 恍惚:模糊不清的样子。
  • 似人:指似曾相识的人或事物。
  • 困荆棘:比喻处境艰难。
  • 蜀党:指以苏轼为首的文人集团。
  • 邂逅:偶然相遇。
  • 瘴雨蛮烟:指南方湿热地区的恶劣环境。
  • 蒟酱筇竹枝:指古代的两种植物,这里比喻苏轼的诗文。
  • 张骞:西汉时期的探险家。
  • 生事劳远人:指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
  • 此感与国同休戚:指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
  •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
  • 放废:被放逐。
  • 郢都:楚国的都城。
  • 箕子:商朝末年的贤臣。
  • 囚奴:被囚禁。
  • 殷录讫:指商朝的灭亡。
  • 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被贬之地。
  • 立党籍碑:指记录党人姓名的碑。
  • 封舒王:指王安石被封为舒王。
  • 大梁:指北宋都城开封。
  • 社稷:国家的代称。
  • 系兴亡: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 可忍细看泪横臆:指不忍细看,泪水横流。

翻译

五代时期天下混战,政权得来不易却容易失去。一拳打碎了整个中国,这是新法宰相王安石的作为。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中,尤其厌恶苏轼,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这些理学家都不被他们认识。绍圣年间,奸臣继续推行新法,元祐年间的一批贤臣被纷纷贬斥。苏轼在惠州吃得饱,心里明白章惇和蔡卞是国家的敌人。模糊中似乎在他乡遇见了熟悉的事物,一株海棠被困在荆棘中。全国的文章以蜀党为首,蜀地的海棠是世上无双的。偶然相遇心生怜悯,南方的恶劣环境玷污了它的美丽。回忆起古代的蒟酱和筇竹枝,恰如张骞在西域的遭遇。那些人为了生计远行劳苦,这种感受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屈原被放逐,楚国都城丧失,箕子被囚禁,商朝灭亡。苏轼被贬到惠州还不够,还要被贬到儋州,这是要置他于死地。立党籍碑,封王安石为舒王,最终导致北宋都城开封失去了国家。这首诗和这幅画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不忍细看,泪水横流。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方回对苏轼在惠州时期遭遇的感慨和对北宋政治的批评。诗中,方回通过对比苏轼的遭遇和国家的兴衰,表达了对苏轼的同情和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诗中运用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比喻,如将苏轼比作被困的海棠,将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相联系,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方回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苏轼的深厚情感。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