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北归留题三学山

· 薛能
远树平川半夕阳,锦城遥辨立危墙。 闲思胜事多遗恨,却悔公心是谩忙。 灌口阙寻惭远客,峨嵋乖约负支郎。 灵龛一望终何得,谬有人情满蜀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雨霁(jì):雨过天晴。
  • 锦城:成都的别称。
  • 危墙:高墙。
  • 胜事:美好的事情。
  • 遗恨:遗憾。
  • 公心:公正的心,这里指作者的初衷或愿望。
  • 谩忙:徒劳无功的忙碌。
  • 灌口:地名,在今四川省。
  • 阙寻:寻访未果。
  • 峨嵋:山名,在四川省。
  • 乖约:违背约定。
  • 支郎:对僧人的尊称。
  • 灵龛(kān):供奉神灵的小阁或龛。
  • 谬有:错误地拥有。
  • 人情:人际关系或情感。
  • 蜀乡:蜀地,即四川。

翻译

雨过天晴,远处的树木和平川半掩在夕阳之下,我远远地辨认着成都的高墙。 闲暇时想起那些美好的往事,总是充满遗憾,现在却后悔当初的公心不过是徒劳的忙碌。 寻访灌口却未能如愿,感到惭愧作为远方的客人;违背了与峨嵋山僧人的约定,辜负了支郎。 站在灵龛前一望,终究得到了什么?错误地拥有了满蜀乡的人情。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雨后天晴时对往事的回忆与反思。诗中,“远树平川半夕阳”一句,以景入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后文通过对“胜事”、“公心”、“灌口”、“峨嵋”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初衷的反思以及对未能履行承诺的愧疚。结尾的“灵龛一望终何得,谬有人情满蜀乡”则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无奈与自嘲。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薛能

唐汾州人,字大拙。武宗会昌六年进士第。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僖宗广明元年,周岌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癖于诗,日赋一章,有《江山集》、《许昌集》。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