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送黎六郎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 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 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冰壶见底:比喻清澈透明,这里形容人的品性高洁。
  • 黄绶:古代官员的印绶,黄色,这里指代官职。
  • 朱门:红色的门,指富贵人家。
  • 府君:对地方官的尊称。
  • 山氛氲:山中的雾气,形容山景幽美。
  • 岸帻:帻是古代的一种头巾,岸帻即整理头巾,表示轻松自在的状态。
  • 折腰官:指屈从于权贵,低声下气的官员。

翻译

清澈如冰壶见底并非最清,少年如玉般纯洁且有诗名。听闻嵩山峰上有许多野寺,不介意黄绶官职前往阳城。 从朱门严格的家训中辞别,骑马出东郊,满天飞絮。在河南的庭下拜别府君,阳城的归路上山雾缭绕。 山雾缭绕,长久不见,钓台的水清澈,荷花已生,少姨庙中寒花初开。 县里的闲吏傲慢与尘世隔绝,移竹疏泉,常整理头巾,自在逍遥。不要说去做了屈从权贵的官员,那岂能比得上长安那些低声下气的客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才子的形象,他品性高洁,不慕权贵,宁愿选择清静自在的生活。诗中通过对比“冰壶见底”与“少年如玉”,强调了少年的纯洁与才华。后文通过描述他离开繁华,选择山野,表达了对世俗权力的超然态度。诗的结尾更是直接批判了那些屈从权贵的行为,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