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十七首

· 张弼
稽山镜水毓诗僧,一让应堪敌四灵。 綵笔辉辉扶佛日,紫衣落落验缁星。 天晴蜃气连沧海,夜静鲸音彻洞庭。 且咏白云三万顷,绝胜倾耳听风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稽山镜水:指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和鉴湖,这里用来指代绍兴。
  • :孕育,培养。
  • 一让:指谦让,这里可能指诗僧的谦逊态度。
  • 四灵:古代传说中的四种神兽,即龙、凤、龟、麟,这里可能指四位杰出的诗人。
  • 綵笔:五彩的笔,比喻文采。
  • 佛日:佛教的日光,比喻佛法的光辉。
  • 紫衣:指僧人的袈裟。
  • 落落:形容举止自然大方,不拘束。
  • 缁星:指僧人,因为僧人常穿黑色衣服。
  • 蜃气: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景色如幻。
  • 沧海:大海。
  • 鲸音:鲸鱼的叫声,这里形容声音深远。
  • 洞庭:洞庭湖,这里泛指湖泊。
  • 白云三万顷:形容天空广阔,云海无边。
  • 风铃:挂在屋檐下的铃铛,风吹时会发出声音。

翻译

绍兴的会稽山和鉴湖孕育了一位诗僧,他的谦逊态度足以与四位杰出诗人相媲美。他的文采如同五彩的笔,扶持着佛法的光辉,他的举止自然大方,穿着僧人的袈裟,如同黑色的星辰。天气晴朗时,海市蜃楼的景象连接着大海,夜晚静谧时,鲸鱼的叫声穿透了洞庭湖。我宁愿吟咏那广阔无垠的白云,也胜过倾听屋檐下风铃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诗僧的才华与品格。诗中,“稽山镜水”象征着诗僧的出身地,而“一让应堪敌四灵”则突出了他的谦逊与才华。后句通过“綵笔”、“佛日”、“紫衣”等意象,描绘了诗僧的文采与佛教修行者的形象。诗的结尾,通过对比“白云三万顷”与“风铃”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世俗声音的超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诗僧的敬仰之情。

张弼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10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