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彭泽王令尹建清忠书院

· 刘崧
陶令本遗世,三径亦已多。 感慨起田园,从容理弦歌。 一朝谢时人,去官如脱疴。 至今门前柳,清照湖上波。 狄公后来者,屏斥留山阿。 维时改唐纪,翕翕张网罗。 公也立高庙,拜之涕滂沱。 至今林木幽,夜月闻佩珂。 二贤去已久,兹事凛不磨。 令尹建新亭,合祀理不颇。 上以厉风节,下以育菁莪。 悠悠百世下,兴感当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陶令:指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
  • 遗世:遗弃人世之事。
  • 三径: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这里指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径”读音:jìng)
  • 弦歌:指弹琴唱歌,古时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
  • 脱疴(kē):摆脱疾病,这里指摆脱官场的束缚,如同去除疾病一样轻松。
  • 狄公:可能指狄仁杰。
  • 屏斥:抛弃;斥退。
  • 山阿:山的曲折处。
  • 翕翕(xī):形容一致的样子。
  • 网罗:比喻像网一样搜捕、笼罩。
  • 佩珂(kē):用玉、贝等制成的装饰物,行走时会发出响声。

翻译

陶渊明原本就超脱尘世,他的归隐生活也很丰富。他在田园中感慨万千,从容地弹琴唱歌。有一天他向当时的人辞别,辞去官职就像摆脱疾病一样轻松。到现在他家门前的柳树,依然清澈的影子映照在湖上的水波中。狄仁杰是后来的人,被摒弃留在山的曲折处。当时改变了唐的历史,像网一样收紧张罗。狄仁杰在高庙里被立像,人们参拜他时泪流满面。到现在那片林木幽深,夜晚的月光中仿佛能听到玉佩的响声。这两位贤人离开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的事迹令人敬畏,永远不会磨灭。县令新建了一座亭子,将他们合在一起祭祀,道理上没有什么不妥。这样做上可以激励人们的风尚节操,下可以培育优秀的人才。悠悠百世之后,人们对此产生的感慨又会是怎样的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和狄仁杰的怀念与赞美,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高尚品德和节操的追求。诗中先描述了陶渊明的遗世独立和从容洒脱,以及他辞去官职的决然;接着提到狄仁杰虽遭屏斥,但人们对他的敬仰依然不减。最后写县令新建清忠书院合祀二贤,认为这样可以激励风节、培育人才,体现了对美好品德传承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正义、高洁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关注和期望。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