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灌隐诗

· 刘崧
苦无千丈流,沃此万里焦。 独寻南园隐,灌畦以逍遥。 亢夏天势高,凿地不见水。 凿深地骨出,常恐见骨髓。 朝抱一瓮出,暮抱一瓮归。 草间行道微,茨蔓沾人衣。 良苗灌难苏,恶草苦不死。 一日灌十畦,采之不盈篚。 欢然对藜藿,似欲忘朝饥。 雨露自天泽,劳生须有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亢夏(kàng xià):炎热的夏天。
  • (qí):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 茨蔓(cí màn):长有刺的野生植物蔓生的茎。
  • 藜藿(lí huò):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翻译

没有千丈的流水,来滋润这万里焦土。我独自寻觅到南园隐居,浇灌菜畦以求逍遥自在。炎热的夏天天气酷热,掘地也不见水。挖得深了地骨都露出来了,常常担心会挖到骨髓。早上抱着一个瓮出去,傍晚抱着一个瓮回来。草丛间的小道窄小,刺蔓常常沾到人的衣服上。好的禾苗难以浇灌复苏,恶草却怎么也除不死。一天浇灌十块菜畦,采摘下来的却装不满筐子。高兴地面对着粗茶淡饭,似乎都要忘记早上的饥饿了。雨水和露水是上天的恩泽,劳作的人生应该是有期限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南园灌溉的情景,反映了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诗中通过“苦无千丈流,沃此万里焦”表达了对干旱缺水的无奈,“亢夏天势高,凿地不见水。凿深地骨出,常恐见骨髓”则生动地刻画了掘地寻水的艰难。尽管劳作辛苦,但诗人仍以“欢然对藜藿,似欲忘朝饥”的态度面对,体现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雨露自天泽,劳生须有期”表达了对上天恩赐的感恩以及对劳作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劳作的场景和内心世界。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