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寒灰画荻颂吴门姚太史节母

中宵飞雪暗寒天,三尺遗孤傍膝前。 画荻自怜灰有泪,拥炉空叹夜如年。 孀闺字迹龙蛇动,相国文章日月悬。 谁道高风杳难继? 枫桥人物似螺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赋得:古代文人聚会时,常以某一主题作诗,称为“赋得”。
  • 寒灰:指冷却的灰烬,比喻孤寂凄凉的境遇。
  • 画荻:用荻草画地,古代女子教育子女的一种方式。
  • 吴门:指苏州,古称吴门。
  • 太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编纂史书。
  • 节母:指坚守贞节的寡妇。
  • 中宵:半夜。
  • 遗孤:失去父母的孤儿。
  • 画荻自怜灰有泪:形容节母在寒冷中用荻草教育孤儿,同时自怜处境凄凉,如同灰烬中仍有泪水。
  • 拥炉:围着火炉取暖。
  • 孀闺:寡妇的居室。
  • 字迹龙蛇动:形容书法笔迹生动有力。
  • 相国: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 日月悬:比喻相国的文章如同日月般光辉照耀。
  • 高风:高尚的风范。
  • 杳难继:深远难以继承。
  • 枫桥:苏州地名,这里指代苏州。
  • 螺川:地名,这里用来比喻苏州人物的文雅。

翻译

在半夜飞雪的寒冷天,一个三尺高的孤儿依偎在母亲膝前。母亲用荻草在地上教育孩子,自怜如同冷却的灰烬中仍有泪水,围着火炉空叹长夜如年。寡妇的居室中,她的书法笔迹生动有力,而相国的文章则如同日月般光辉照耀。谁说这高尚的风范深远难以继承?苏州的人物就像螺川一样文雅。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节母在寒冷的夜晚,用荻草教育孤儿的情景,表达了节母的坚韧和自怜。诗中通过“寒灰”、“画荻”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节母的凄凉境遇和坚强意志。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节母的书法和相国的文章,赞美了节母的高尚风范,并暗示了这种风范在苏州人物中的传承。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节母这一形象的崇高敬意。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