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诗三十首一东

千岁蟠桃春昼闲,倚云和雾杳难攀。 瑶池宴后花长在,方朔偷来鬓已斑。 堪叹铅华同木槿,谁逢萼绿识仙鬟。 天台从觅来时路,流水潺潺失故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蟠桃(pán táo):神话中的仙桃,传说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
  • 瑶池:神话中西王母所居之地,常有仙人宴会。
  • 方朔:指东方朔,汉代文学家,传说中曾偷吃仙桃。
  • 鬓已斑:指头发已经斑白,表示年老。
  • 铅华:指女子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比喻虚幻的美貌。
  • 木槿:一种植物,花期短暂,朝开暮落,象征短暂的美。
  • 萼绿:指花萼,这里可能指仙人的装饰。
  • 仙鬟(xiān huán):仙女的发髻,这里指仙女。
  • 天台:传说中的仙境。
  • 流水潺潺:形容水流声。
  • 故山:指原来的山,比喻旧时的居所或故乡。

翻译

千年的蟠桃树在春天的白昼里悠闲地倚靠着云雾,其高远难以攀登。 在瑶池宴会之后,花朵依旧盛开,但东方朔偷吃仙桃后,他的鬓发已经斑白。 可叹那些如铅华般的美貌如同木槿花一样短暂,谁能遇见仙女并识别她的发髻。 若要寻找天台仙境的归路,只能听到流水潺潺,却已迷失了故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神话中的仙境和仙桃,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与短暂的思考。诗中“蟠桃”、“瑶池”等意象展现了仙境的神秘与美丽,而“方朔偷来鬓已斑”则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后两句通过对“铅华”与“木槿”的比喻,以及对“仙鬟”和“故山”的追寻,进一步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意味。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