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篇

洞房环佩惊秋早,叶满空阶愁不扫。 闲来不省出门行,梦里已到交河道。 交河戍客铁为衣,八月严霜扑面飞。 可念拂沙眠塞草,何辞织锦理鸳机。 鸳机织就烦刀尺,熨斗帖平针线迹。 灯下装绵泪满床,窗前捣练风侵石。 风清月冷气凄凄,力尽繁声高更低。 捣时庭树初栖鸟,捣罢邻家已报鸡。 谁识繁声结悲咽,心中万恨凭砧说。 千里情悬落日西,双题响逐行云灭。 东家砧歇西家鸣,夜夜风来满帝城。 愁苦频年征戍急,何人不作断肠声。 衣成缄固重重意,又恐关前无驿使。 别久腰衰知带宽,路长秋寄经春至。 春去秋来貌不同,家家怨旷恨无穷。 汉皇好武何时已,愿送砧声达汉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捣衣:古代洗衣方式,用木棒敲打衣物以去除污垢。
  • 洞房:新婚夫妇的卧室。
  • 环佩:女子身上的装饰品,如玉佩等。
  • 惊秋:突然感到秋天的到来。
  • 不省:不知道,未察觉。
  • 交河道:古代边疆地区,这里指边疆的戍守之地。
  • 戍客:守卫边疆的士兵。
  • 铁为衣:形容戍客的衣甲坚硬如铁。
  • 严霜:严寒的霜。
  • 拂沙眠塞草:在边塞的沙地上休息。
  • 织锦理鸳机:织造美丽的锦缎,鸳机指织机。
  • 熨斗帖平:用熨斗将衣物熨平。
  • 捣练:捣衣的一种,指用木棒敲打衣物使其平整。
  • 气凄凄:气氛凄凉。
  • 繁声:连续不断的声音。
  • 双题响逐行云灭:双题指双砧,响声随着云彩消散。
  • 缄固:封固,封存。
  • 腰衰:腰带变松,指人消瘦。
  • 怨旷:怨恨和空虚。
  • 汉宫:指皇宫。

翻译

洞房中,女子的环佩声惊醒了秋天的早寒,落叶满地,愁绪难扫。她闲暇时不知不觉地不出门,梦里却已到了边疆的交河。那里的戍客穿着铁甲,八月的严霜扑面而来。她心疼他们在沙地上休息,塞草中安眠,却也愿意织造锦缎,整理织机。

织成的锦缎需要用刀尺修整,用熨斗熨平针线痕迹。灯下,她泪流满面地装绵,窗前,捣练的风侵蚀着石头。风清月冷,气氛凄凉,捣衣声由高到低,力尽声歇。捣衣时,庭中的树刚栖息了鸟儿,捣衣结束,邻家已报晓鸡鸣。

谁知道这连绵的捣衣声中蕴含着多少悲咽,心中的万般恨意只能凭砧声诉说。千里之外的情思如同落日西沉,双砧的响声随着行云消散。东家的砧声停了,西家又响起,夜夜风声满帝城。这些年征戍频繁,愁苦不断,谁不曾发出断肠之声。

衣成后,她重重封固,又担心关前没有驿使传递。分别已久,腰带已松,路途遥远,秋天的寄语要到春天才能到达。春去秋来,容貌已变,家家都有无尽的怨恨和空虚。汉皇好战何时休,愿这砧声能传达到汉宫。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洞房中女子的孤独与思念,以及她对边疆戍客的牵挂,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中“捣衣”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无尽的等待。通过对比洞房与边疆的景象,以及女子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人深刻地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批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的佳作。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